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聆听!杨凌以“麦”为基讲述的农科故事

2025-06-30 17:03:30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座以农科闻名遐迩的城市——杨凌。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农业科技领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小麦,则是杨凌农科故事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

在这里,小麦不仅有故乡舌尖上的记忆、大地最朴素的馈赠,更有承载着一代代农科人“攥紧中国种子”的宏愿。从实验室到万里沃野,从中原粮仓到中亚农田,一粒麦种承载的不仅是丰收的期冀,更是农业科技无声而磅礴的力量。

图片

为全方位展示这些成就,今年夏收时节,一场名为“风吹麦浪看粮‘芯’”的主题观摩活动在关中、黄淮麦区展开。陕西种业集团、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杨凌农科传媒集团三方联动,通过“线上+线下”近距离感受杨凌以“麦”为基的农科故事。

麦浪深处,粮“芯”闪耀

当“风吹麦浪看粮‘芯’”活动启幕,杨凌农科传媒集团的记者观摩团便跟随育种专家,深入农科专家试验田和企业育种基地。镜头捕捉着关中与黄淮麦区的丰收盛景,而这壮丽画卷,正由杨凌的育种科学家在大地上精心绘就。

在翻滚的金色麦浪间,记者们记录丰收盛况,更聆听着育种专家讲述种源攻关的“芯”路历程。网友们云端相聚,共同见证这场麦田里的科技盛宴,感受现代农业科技与种业创新的澎湃动能。

在陕西省华阴市陕垦大华种业农科所的小麦试验基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吉万全俯身麦田,目光如炬地检视着每一个株系、品系、品种的细微表现,手中的笔同步记录着关键数据。

他感慨道,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往往始于百万株的筛选,历经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通过层层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的严苛考验,最终从数千个品系中脱颖而出。

图片

在杨凌秦丰种业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由吉万全团队选育的“西农162”麦株挺拔茁壮。“该品种平均亩产稳定在550公斤以上。”吉万全轻抚修长麦秆介绍道,“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根系发达,抗旱性也好。”田间实测进一步显示,其对条锈病、叶锈病的抗性表现优异。

镜头转向扶风县豆村农场,90岁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小麦育种研究员赵瑜顶着烈日拔起两穗麦:“看,‘武农988’‘武农981’,单穗可达80多粒,亩产曾突破1300斤。”

扎根农场六十余载,赵瑜培育的9个品种已遍布全国麦区,第十个新品种也即将诞生。本该颐养天年的他却仍无法割舍对麦田的眷恋,日复一日走进试验田,只为培育出更优质的“中国种”。

图片

这些育种人的执着坚守,汇聚成杨凌示范区种业创新的磅礴力量。近年来,杨凌着力搭建平台、创新机制、集聚要素、做强产业,种业发展成效斐然。尤其是汇聚育种科学家千余名,为端稳“中国饭碗”筑牢坚实基石。

上合沃土,麦种远行

今年是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倡议提出六周年。六年耕耘,成果丰硕:杨凌已累计派出专家73批次190余人,培训各国学员2400余名,建成海外园区10个,推广辐射面积超过3000万亩,让中国农业智慧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生。

图片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合小麦育种创新基地,435个小麦品系迎风挺立。“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专为哈萨克斯坦量身打造。”小麦育种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轻抚麦穗介绍道。

经由他与团队培育的“普冰151”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巴基斯坦表现良好;春小麦“西农10号”和“西农12号”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更实现了显著增产。

合作的种子也在白俄罗斯生根。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在莫吉廖夫州高尔基市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俄罗斯农业科技示范园。同年6月,第一批带有“杨凌基因”的小麦、大豆、糜子、荞麦等优良品种,跨山越海,去赴一场丰收之约。目前,示范园里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120余种。

图片

今年是示范园建成的第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冯佰利说:“育种是极其漫长的一条路。自从示范园建成,我们在里面播种下了100多份小麦种质资源,到今年已筛选出了一批表现优异的新种质。”

这一粒粒杨凌种子,是破土抽芽的和平信使,是合作共赢的友谊纽带,更是上合组织框架下农业合作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通过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和示范推广,杨凌持续深化与成员国在农业领域的务实合作,为区域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为桥,麦香传情

麦浪翻滚处,亦是文化传承时。杨凌的故事,不仅关乎科技,也深植于农耕文明的土壤。

前不久,在杨凌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物育种试验基地,由杨凌小麦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场以小麦为主题的文化活动落下帷幕。

图片

活动现场,西农895、西农877、伟隆188等新品种闪耀登场,展现着现代农业的活力。此情此景,令来自甘肃省秦安县的“老麦客”闫锁劳抚今追昔:“过去一人一天也就收三五亩,现在一台收割机一天轻松收割几十亩。而且麦子品种更多,产量也更高,变化可真大啊!”这份跨越四十载的感慨,正是麦田故事深刻变迁的生动写照。

活动不仅吸引了外国学子感受农耕魅力,也让孩子们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留学生古丽娜沉浸在文化共鸣中:“小麦文化活动犹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丰收的喜悦与传统的力量。在哈萨克斯坦,我们也有相似的丰收庆典!” 一旁,杨凌高新幼儿园的小朋友申震宇举着刚割下的麦穗,稚嫩的声音里满是认真:“收割小麦真不容易,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

图片

据了解,小麦文化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当潜心实验室的科学家走向麦田,当老麦客的艰辛记忆遇见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当本土的丰收喜悦与世界学子的文化目光交汇……小麦文化活动早已超越活动本身,奏响了一曲连接过去与未来、科技与传统的时代交响。

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从老一辈育种家到新一代青年育种人,在一代代农人的接续奋斗下,优质小麦品种从杨凌撒向广袤田野,铺展出一条通往“仓廪实、天下安”的丰饶之路。

风吹麦浪处,是永续的丰年图景,是杨凌以麦为基讲述的一个个精彩农科故事,更是中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底气与荣光。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上,杨凌正大步向前,用科技与汗水,在大地上书写着小麦农科的最美篇章。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