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17:27:24
昔日,他一身戎装,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绿色军营;今朝,他扎根乡土,用赤城丹心守护青山沃野。
李静,这位从军营走出的乡村发展“领头雁”,现任宜川县集义镇桌里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十余年如一日,他以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生态立村、产业富民”的振兴之路,让乡亲们不仅端稳了“金饭碗”,更吃上了“生态饭”。
让涣散的支部“活”起来
清晨6点,李静已整装出门。这位42岁的村党支部书记仍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每天必绕村转一圈,查看新修灌溉水渠的进度,检查食用菌大棚的状况,再和早起的村民聊上几句。
“静娃,这么早就来检查啊?”
“王叔,这两天身体恢复得怎么样?饮食可得注意。”
这样亲切的对话,已成为桌里村最熟悉的风景。村民们早已适应了这位“兵支书”雷厉风行又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
2021年,李静被推选为桌里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面对村里党组织涣散、党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李静没有退缩,而是把部队“严纪律、强作风”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村里。
“支部不强,村子难兴。”上任后,李静迅速厘清村“两委”存在的问题,建强村党组织,筑牢战斗堡垒。他借鉴部队管理模式,完善村规民约,设立“红黑榜”,让村民的行为有章可循、奖惩分明。
为了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李静创新主题党日活动,把理论学习搬到田间地头。一次,在给村里修水渠的工地上,他一边干活,一边给党员和村民讲解乡村振兴政策,用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书记做事雷厉风行,但从不搞‘一言堂’。”老党员张殿玉说,他坚持“开门办公”,每月走访村民,记录大家的“急难愁盼”,用实际行动赢得村民的信任。
渐渐地,村党支部的战斗力提升了,党员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大家开始主动清理河道垃圾、修缮破损道路。
让贫瘠的土地“流金淌银”
“李书记,你看今年这核桃结得多喜人啊!”在核桃园除草的村民郭毅军直起腰来,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远远地朝李静挥手喊道。
桌里村坐拥好山好水好风光,但此前一直守着“好家底”,过着“苦日子”。
“守着千亩地,年年种玉米,到头还是穷。好生态没有转化为真金白银,太可惜了!”为了带领桌里村的村民发展产业,李静挨家挨户和村民谈心谈话,到处跑着拉投资、找政策。
“改种蘑菇?万一赔了咋办?”
“种玉米虽然不赚钱,但稳当啊!”
…………
面对村民的顾虑,李静没有强推,而是带着村干部率先建起了大棚,承诺“风险我担,收益共享”。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陆续加入。如今,桌里村已建成30座食用菌大棚,带动2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年收入翻了一番。
李静并不满足于单一产业。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带领村民发展多元化产业。800余米灌溉水渠修通了,40亩柿子示范园建成了,2座蓄水坝、1个生态鱼池、500余米护岸相继完成,“盐语小筑”农家乐和“弘扬延安精神践行示范基地”也投入运营,为桌里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种蘑菇、栽柿子、搞旅游,收入翻了好几番。”村民张根祥笑着说。
如今,在李静的带领下,桌里村的产业从“单打独斗”走向“多点开花”,202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650元。
让破旧的村庄“美丽蝶变”
盛夏时节,走进集义镇桌里行政村,远方青山叠翠、白雾缭绕,近处溪水潺潺、水清如玉;错落有致的村庄依山而建,宽敞舒适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
而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光景:泥泞的村道蜿蜒曲折,淤塞的溪流浊臭难闻,房前屋后杂物堆积如山。“乡村振兴,不仅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要让村子美起来。”李静说。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李静发起了一场“环境革命”:推行“党员包巷道、村民包院落”责任制,带领大家清理陈年垃圾,栽种花草树木,硬化村道巷道。
“起初,有些村民不理解,认为农村脏点乱点没啥。”李静没有责备,而是带头动手,用实际行动感染大家,“渐渐地,村民们的观念转变了,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李静还格外关注民生需求。村卫生室缺药少设备,他多方奔走,协调中盐京津冀公司捐赠1万元医疗器械;村民饮水不便,他争取资金改造供水系统;留守老人生活困难,他组织党员结对帮扶……一点一滴的改变,让村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如今,漫步桌里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子变美了,住着也舒心。”村民薛秀娥感慨道。
从军营到乡村,李静始终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作风。他先后获评全省优秀“法律明白人”、宜川县劳动模范,桌里村也荣获市县“文明村”“健康村庄”等称号。
面对荣誉,李静依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他说:“乡村振兴是一场持久战,我永远是冲锋在前的‘兵’。”
通讯员李文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