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旱塬 > 正文

麦浪诉说为民情 | 西农学子观《旱塬》 体悟科研赤子心

2025-07-04 15:12:47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李立科院长会义无反顾扎进合阳县甘井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研二学生陈嘉雯的声音带着被洗礼后的清澈,“他的心里,装满了土地上人民的期盼。”

这份深刻的感悟,源于7月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组织的一次观影活动。上百名学生党员共同观看了电影《旱塬》,银幕光影流转间,农业科学家李立科扎根黄土地的半生岁月,如麦浪般涌入学子心田,让年轻的心灵与厚重的土地产生了强烈共振。

微信图片_20250704092247

当银幕上展现李立科在甘井镇深挖土地、俯身测量作物根系的专注;当他在暴雨中奋力抢救麦田里柔弱幼苗的焦急;当他最终因病倒在那片倾注毕生心血土地上的身影......放映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学生们凝望着画面,眼神专注而灼热,被那份执着深深打动。

“他俯下身去,在田垄间传授技术、研究难题,所以人民才将他刻在心上。”陈嘉雯动情地说,“这告诉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的理想。唯有此,才有力量克服万难,让金黄的麦穗真正在旱塬上挺立。”

影片中,病榻前乡亲们质朴而深情的探望,深深烙进了该学院本科生陈俊宇的脑海。“‘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院长这句肺腑之言,令我印象深刻。作为农科学子,为国家和人民深耕科研,就是我们的使命。”他感慨道。

微信图片_20250704092241

李立科教授创造的奇迹,在该学院23级博士生周莹的叙述中变得具体可感。数十载如一日,他在严酷旱塬中坚守,用“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智慧,硬生生将小麦亩产从200斤推至800斤。“《旱塬》不仅记录了一项农业技术的艰难突围,更是一部关于科研工作者无惧风雨、以大地为纸的奉献史诗。”周莹说。

“李立科不仅是科学家,更是初心如磐的实践者。他诠释了科学精神的真谛——勇于挑战、脚踏实地、敢于担当。”周莹的思考延伸向更远的田野,“科研,是知识的求索,更是对山河与人民深沉的责任。‘将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大地上’,这召唤指引着我们年轻一代。在水土保持的战场上,如何用科技点亮生态脆弱区的希望,改善乡亲生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考卷。”

微信图片_20250704092244

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23级硕士王璐琦而言,影片是一堂无声却深刻的节约课:“今天看了《旱塬》,内心特别感动,也让我真正懂得了水的金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都值得我们加倍珍惜。”

当银幕暗下,年轻的学子们心中已悄然立誓。李立科揉碎麦穗时那声满足的“舒坦”,或许已化作一粒种子,深埋进他们的心田。未来,他们将走向属于自己的“旱塬”,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深深扎根,让科研的“硬道理”,化作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

记者 谷幸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