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11:29:34
走进何一哲的办公室,目光瞬间被占据:玻璃瓶中五彩斑斓的小麦种子折射着微光,一旁整齐陈列着麦穗标本,色彩缤纷的挂面、酥脆的锅巴、松软的面包、醇香的酒品等由彩色小麦制成的各色食品琳琅满目,堆满了书桌案头。这满目生机,正是这位农业科学家三十年心血的结晶。
2023年3月底,60岁的何一哲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退休,但他的日历上从未有过“休止符”。仅去年至今,他已在山东东营盐碱地开辟了150亩试验田,引进近70个彩色小麦种质资源。他的足迹更是遍布山东东营、湖北襄阳、安徽濉溪、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淖尔、新疆天山南北等地.....
三十余载光阴,他与团队构建起近万份的彩色小麦种质资源库,建立了覆盖15个省区的45个彩色小麦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基地,辐射百万亩土地,创造上亿元增收效益。这位与大地相伴半生的“麦田画家”,正以彩色小麦为笔,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产业新图景,为国人的饭碗注入“营养芯”。
一粒彩麦的三十年长征
“别人育种求高产,我们育种求‘营养’。”何一哲揉搓着一穗深紫色的麦粒,言语朴实却透着坚定信念。这场“营养功能育种”的长征,始于1993年他在秦巴山区发现的一株珍贵野生紫粒小麦孑遗种。
历经五年潜心磨砺,“秦黑1号”横空出世,其铁锌含量居世界现有农作物之首,被誉为“血麦”。这不仅是一次育种突破,更开启了一场漫长的彩色小麦育种远征。
寒暑不辍三十载,何一哲团队将汗水浇灌成近万份黑、紫、蓝、绿、褐等各色小麦种质资源,在国内率先建立起“彩色小麦种质资源库”。每一份资源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田间筛选、杂交组配的心血。
他突破传统框架,将健康价值置于产量之前,匠心雕琢出日益壮大的彩色小麦家族:富含花青素的“秦紫”、高铁锌的“秦黑”(血麦),以及蓝、绿、白等新奇品系。其中13个良种已走出育种试验田,在广袤土地上描绘产业画卷,成为连接试验田与餐桌的彩色纽带。
彩色小麦的“彩”,本质是营养的富集。何一哲如数家珍:“它们的花青素、微量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人体必需氨基酸等含量远超普通小麦。这不是噱头,是能实实在在‘吃’进去的健康。”当国民饮食需求从“吃饱”“吃好”迈向“吃出健康”,何一哲的探索精准契合了这一时代的跃升。
从育种试验地到广阔田野,一粒粒彩麦承载着何一哲“让国人餐桌更健康”的朴素宏愿,也开启了产业化的壮阔航程。他积极推动科研“破壁”,带领30多名西农学子依托彩色小麦项目参加全国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省地(市)各类创新创业奖35项,斩获国家级创新创业大奖10项,其中4名本科生因此获得推免保研资格。
他更孵化出“杨凌益康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杨凌益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山东益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彩色小麦注册17个专属商标,让科学探索的薪火在年轻一代手中炽热传递。
从种子到餐桌的“三产融合”密码
良种育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再好的种子,躺在实验室里也只是标本。只有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才能真正惠农惠民。”何一哲深谙此理,他力推“种加销结合、农食医融合”的三产融合新模式。
湖北襄阳的实践堪称典范。2010年引种“秦紫1号”后,当地种植规模迅速突破2万亩。2017年,当地15家合作社与企业组建全国首个“黑小麦产业联盟”,一条融合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高效运转。黑麦面粉、挂面、酱醋相继上市,更创新推出全国首款“SOD黑小麦酱酒”。襄阳市人民政府将黑小麦列为支柱产业,每年专项扶持200万元。襄阳的成功证明,一粒彩麦足以撬动一方经济。
内蒙古成功将“秦紫1号”北移春麦区,年种植超5万亩。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好联丰有机农牧业合作社在何一哲指导下在全国率先发展有机彩色小麦功能农业,数千亩种植彩色小麦的土地和面粉、挂面、麦片加工车间均通过了有机认证,加工产品平均售价每市斤在50元以上;2024年还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准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有机彩色小麦科技小院。
何一哲点明关键:“彩色小麦的价值,最终要由市场认可的产品来兑现。”近期他团队研发的“秦彩”牌“黑麦粉”“绿麦粉”和“雪麦粉”三种新产品于2024年正式上市销售,并荣获2024年第31届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2024全国功能农业与食品大会“产品创新奖”和2025全国功能性食品大会“技术创新奖”。此外,他与陕西15家涉农企业携手,再次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
2022年以来,由何一哲团队牵头成立的“科创中国”彩色小麦功能农业产业服务团在全国织就一张覆盖15省区、拥有45个示范基地的大网,示范面积超10万亩,辐射百万亩良田,年均增收逾5亿元。彩色小麦,正以其绚烂色彩和高附加值,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而持续的“造血”机能。
盐碱地里种出“健康产业”新希望
面对山东东营占耕地六成以上的广袤盐碱地,何一哲团队看到了挑战中的机遇。退休后,他并未停歇,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和东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地,分别建立了150亩的耐盐碱彩色小麦品种引种选育与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基地。
2024-2025年,何一哲团队在东营基地引种彩色小麦种质资源50份、新优品系4个,示范种植品种7个。目标是通过研究,筛选出2-3个适宜轻、中度盐碱地种植的高产稳产彩色小麦新品种和5-10个新优品系;并通过不同品种最佳播期播量研究,总结出盐碱地彩色小麦“三良配套”(良种良地良法)集成栽培技术模式。
捧着一捧在盐碱地上长出的彩色麦粒,何一哲眼中充满希冀:“它们能把土壤里的‘害’(盐碱成分)转化成人体需要的‘宝’(营养),连续种植还能改良土质。”这无疑是一场充满勇气的“点金”实验。
何一哲团队提出发展“盐碱地彩色小麦功能农业”,变被动治理为主动利用。其申报的“耐盐碱彩色小麦品种选育与推广平台建设”项目已入选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计划,新成立的山东益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全力推进。2024年,何一哲荣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称号。东营盐碱地上的这抹彩色,承载着拓展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与提升国民健康的多重使命。
为何执着于“营养功能”?何一哲的思考直指现代人健康痛点:“‘隐性饥饿’和‘富贵病’并存,根源之一在于食物营养结构缺陷。彩色小麦全谷物食品,就是对抗‘隐性饥饿’的天然方案。”他呼吁社会各界携手科普推广,畅通彩色小麦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全民的“健康产业”。
退休,对这位大地耕耘者而言,不过是换了一片更需要彩色的田野续写梦想。办公室里那些沉默的彩色种子,早已将何一哲的梦想带向远方——盐碱地上的新绿、加工厂机器的轰鸣、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彩麦食品,都是这场“营养功能育种”掷地有声的回响。
花甲之年的何一哲依然目光灼灼。他心中那幅用彩色小麦绘就的画卷:让更多人远离“隐性饥饿”,让盐碱地焕发生机,让乡村产业因“彩”而兴,正在希望的田野上不断延伸。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婉 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