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14:20:02
7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工作办公室合阳第十五批研究生助力团与城固第八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观看了电影《旱塬》。如一道深刻的犁痕,影片在助力团成员心灵沃土上刻画出李立科研究员的身影。
20 世纪 80 年代,这位旱作农业专家辞去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毅然携全家定居渭北旱塬合阳农村。此后三十多年,他深耕于此,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将小麦亩产从两百斤提升至八百斤,为陕西增产小麦数亿公斤,解决了当地的粮食缺口难题。
李立科研究员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是我国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其事迹是新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宏大篇章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旱塬》为我们展现了李立科研究员的动人故事。”助力团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农业管理专业的易维能说,“这部电影令人感动、催人奋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农业科研人员的坚守与奉献。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是‘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来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传统,学校先后主导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还攻克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世界难题。
“作为新时代青年,尤其是身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样致力于农业科研与推广的高校学子,我们应向李立科研究员学习。学习他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精神,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基层一线。”
电影《旱塬》中李立科研究员的身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精神海拔的生动注脚。他以实验室为阵地、以旱塬为纸卷,用“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科研智慧,在黄土高原上书写出“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让科研成果真正成为滋养民生的沃土。
“作为研究生助力团的一员,我要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挑战中磨炼意志,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争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时代新人。”助力团成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4级农业管理专业的邢运晨说。
助力团成员纷纷表示,对于即将启程奔赴合阳等地助力乡村振兴一线的他们来说,更要传承这一精神,以李立科研究员为榜样,深入田间地头,用所学知识助力农业发展,奋力续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西农答卷,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绚丽之花。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胡润田 张瑶 郭静云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