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7:13:06
“上坡坡那个下梁梁,上一道那个坡勒坡哎哟哟,哎下一道道梁,张建仁的红苹果哎哟哟哎嗨……”7月3日,陕北高原的阳光炙烤着黄土沟壑,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高家洼村的山梁上,一首信天游突然划破寂静。循着歌声望去,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正蹲在果园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套袋的苹果——他是张建仁,十里八乡有名的“苹果书记”,也是榆阳区乡村振兴“头雁”项目里飞出来的致富领路人。
破茧:从村主任到农场主的“荒地生金”梦
故事要从2015年的春天说起。彼时的张建仁还是榆阳区鱼河镇高家洼村的村主任,望着村里梁峁沟壑间丛生的荒草,这个土生土长的陕北汉子心里堵得慌。“祖辈守着这黄土坡靠天吃饭,难道就不能让荒地生金?”带着这样的念头,他在高家洼村流转了首批土地,创建了甜蜜家庭农场。
高家洼村的地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微缩景观——梁、峁、沟、壑纵横交错,海拔11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村面积的80%。不少人劝他:“这地方风大沙多,种啥都难,别折腾了。”张建仁却有自己的考量:“山高坡陡是缺点,但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也是世界苹果的优生区,正是种苹果的好条件。”他带着村民们肩挑手扛,用最原始的方式在荒坡上开出梯田,第一批栽下的200亩苹果苗,成了他“梦开始的地方”。
作为村主任,张建仁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硬道理。农场创建初期,他自掏腰包并争取项目资金,带领村民修通了连接外界的3.4公里水泥路。“路通了,农资运得进来,果子才能运得出去。”路修好的那年秋天,他第一次把农场的苹果卖到了榆林市区,虽然产量不多,但每斤高出市场价0.5元的收购价,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拓荒:三产融合激活山地经济
修路只是第一步。2016年,张建仁踏上了外出考察之路。在山西,他看到果农将水果酿成醋和酒,附加值翻了好几倍;在山东,现代化的加工车间让水果“吃干榨净”。回来后,他立刻行动,四处借钱、申请贷款,在农场建起了加工车间。没有技术,就高薪聘请专业师傅;没有设备,就反复调试改良。当第一瓶葡萄酒、苹果醋、白兰地诞生时,村民们都惊呆了:“这苹果不光能吃,还能‘喝’出钱来!”
随着加工产业的稳定,2018年,张建仁决定扩大种植规模。他再次承包流转土地,把果园面积扩大到480亩。为了保证果树品质,他带领村民将更多荒山改造成背北向南的标准化梯田,从土壤改良到苗木选择,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同时,他还引入了滴灌技术,解决了山地缺水的难题。
在他的带动下,高家洼村掀起了种植山地苹果的热潮。但并非所有村民都愿意尝试,有人担心投入大、风险高,有人缺乏技术和资金。张建仁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垫付种苗费用。“不能落下一个人。”他立下军令状,带领全村整村推进,最终栽植了1200亩山地苹果,达到人均5亩的规模。为解决水果储存问题,他又投资建设了一座125吨的土窑洞冷藏库。这座冷藏库采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技术,既能保持低温,又能调节湿度,让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果贱伤农”,反季节销售更让水果价格提升了40%以上。
领航:“头雁”振翅带动整村共富
2022年参加“头雁”项目培训,是张建仁的“开窍”时刻。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他系统学习了现代农业管理、品牌建设和电商营销等知识。课堂上,专家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他积极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马峰旺、赵政阳等专家团队到农场指导,并建立了6亩秦脆苹果试验基地。试验田里,标准化种植技术让苹果亩产比普通品种高20%,价格更是翻了番。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定期来农场指导,从病虫害防治到施肥灌溉,全方位提升榆阳苹果的品质。
产业兴则乡村兴。甜蜜家庭农场的发展,带动了高家洼村二组120多户农户参与,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果园今年已进入第5年,预计后年进入盛果期,届时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000元以上。村民张树贵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跟着张建仁种苹果后,去年仅苹果一项收入就超过3万元,“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张建仁的付出也收获了累累硕果:甜蜜家庭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他本人先后获得“榆林山地苹果银奖”“山地苹果实训基地”负责人、榆阳区“十佳头雁奖”“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但对他来说,最珍贵的荣誉是村民们脸上的笑容。
解码:榆阳苹果的“甜蜜三重奏”
为什么榆阳山地苹果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张建仁总结出“三大法宝”: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榆阳自古是羊的天然牧场,羊粪滋养的土地肥沃,加上昼夜温差大、通风透光好,造就了苹果糖度高、色泽艳的特质;二是科技赋能,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资源,从品种选育到栽培管理全程科学化;三是联农带农的机制,通过“家庭农场+农户”模式,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实现了“种得好”更“卖得好”。
如今,站在高家洼村的山梁上,张建仁指着眼前层层叠叠的果园说:“你看这梯田,像不像黄土高原的指纹?这是我们农人种地的‘密码’。”他正筹划在苹果园建设防爆网,防止冰雹等自然灾害;新建一个1200多吨的大型冷库,进一步提升储存能力;还计划开发“果园采摘+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品尝农家美食,感受陕北风情,让一二三产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从“头雁”学员到致富带头人,张建仁用十年时间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一个创业传奇。他的故事证明,只要解放思想、科技赋能、联农带农,荒山也能变成“花果山”,小苹果也能做成大产业。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在希望的田野上,总有“头雁”引领方向,让梦想照进现实,让甜蜜洒满人间。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牛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