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08:44:20
没有人能想到,一部电影能引发一座城市的共鸣,当以人民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旱塬》在陕西合阳放映时,从全县各处赶来的群众,挤满了县委党校,“李立科”三个字,再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怀念之余更多的是——感恩。
也许很多人会问,李立科不过是万千农科专家中的一员,为何能赢得如此深厚的声望?大概从镌刻在合阳县甘井镇立科路边的石碑碑文上能探寻答案。“翻身不忘共产党,致富感谢李院长”,一句简单的话语,如今已成为合阳县人民群众挂在嘴边的顺口溜,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群众的血液中。
仲夏时节,万物繁茂。7月10日,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出品的电影《旱塬》,先后在合阳县委党校以及甘井镇礼堂放映。全县党政机关干部及人民群众从各镇村汇聚一堂,深情回顾了人民科学家李立科生前的生动事迹。
图为电影《旱塬》放映现场
影片《旱塬》讲述了李立科辞去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举家迁至合阳县甘井镇,彼时的甘井镇因缺水,小麦平均亩产不足50公斤,百姓生活困苦。李立科立志扎根合阳,开启了艰苦的科研之路。他深入田间,发现施过磷肥的土壤麦子秆粗穗大,从而坚定“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科研思路,从“贷款购磷肥分发各村”到“耐心讲解农科知识”,在李立科的不懈努力下,甘井镇小麦产量大幅提升,人民群众也得以翻身致富。
放映仪式上,合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乐为活动致辞;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总编辑、《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旱塬》监制贺辉介绍了电影的基本情况;导演王明军介绍了主创团队并分享拍摄背后的故事。
图为合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乐为活动致辞
合阳地区水资源匮乏,“甘井”之名正是源于百姓对水的渴望。赵乐在致辞中表示,李立科研究员扎根合阳数十年,运用“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方法帮助群众解决缺水问题。杨凌农科传媒集团为此打造电影,这是纪念李立科的精神丰碑。他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是藏粮于技的探索,如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继续扎根合阳,他们秉承前辈遗志,因群众诉求留合阳,与百姓同劳作,是“发展为了人民”的具体体现。
图为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总编辑、《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影《旱塬》监制贺辉介绍电影的基本情况
李立科的事迹仿佛精神的灯塔,照亮了农业强国的奋进之路。贺辉在致辞中表示,电影《旱塬》的诞生源于时代呼唤,承载厚重现实意义。作为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杨凌将服务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融入血脉,而讲好旱区农业奋斗故事、传播农业科技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职责与担当。此次电影《旱塬》走进合阳,首次与合阳的父老乡亲们见面,是致敬时代楷模,赓续奉献薪火;是唤起故土共鸣,凝聚乡情力量;是赋能乡村振兴,激扬奋斗豪情。
图为李立科扮演者曲国强谈自己对人物塑造的认识
图为导言王明军介绍影片人物卫国饰演者杨卫国
“我也是在旱塬上长大,对渭北旱塬有着深厚的情谊,李立科研究员的生动感人故事,一直深深地触动着我,也感染着整个剧组,大家都在用心投入创作,竭尽全力将每个人物都刻画的生动准确。”提及电影拍摄过程依然令人感触,导演王明军介绍主创团队并分享拍摄故事时,也对剧中李立科扮演者屈国强以及卫国扮演者杨卫国进行了介绍。
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驻合阳县研究生助力团集体观看电影《旱塬》
观影结束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驻合阳县研究生助力团、李立科纪念馆讲解员冯浩伟说,观看电影《旱塬》后对自己感触非常大,作为西农派驻合阳的学生,更应该发挥老一辈科研专家的吃苦耐劳精神,传承和发扬好无私奉献精神,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提起李立科,合阳县城关镇群众苗在田至今记忆尤深。“我们都亲切的称呼李立科为‘李院长’,电影《旱塬》让我更加怀念李院长。”苗在田介绍,80年代的渭北旱塬粮食非常短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自己来到甘井农科院向李立科请教。为此李立科多次赶赴苗在田所在鹅毛村进行科技指导,通过“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方法,通过实行“一袋黑,一袋白”的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粮食产量,在旱塬小麦亩产就达到了700斤,确实解决了群众当时吃粮难的问题。
创新栽培技术,不仅能让群众吃饱饭,也让企业从中受益,合阳五粮丰酒坊有限公司正是其一,公司负责人丰果表示,李立科老师创新的栽培技术,不仅让我们的小麦产量提升了,品质也提升了,公司之所以能源源不断的生产纯小麦酒,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李院长”,这次观影《旱塬》后,感触非常大,他不慕名利从城市来到合阳,为合阳的百姓解决温饱问题,老百姓都非常喜欢他,希望年轻一代能充分发扬李院长艰苦奋斗的精神。
图为现场群众全神贯注的观看电影《旱塬》
图为现场群众全神贯注的观看电影《旱塬》
图为现场群众全神贯注的观看电影《旱塬》
图为合阳县甘井镇立科路边的石碑镌刻“当代后稷李立科”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