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让撂荒地变“聚宝盆”:“头雁”任子长的绿色振兴路

2025-07-14 09:39:45   

   

七月的陕北,骄阳似火,黄土高原的山梁上却涌动着勃勃生机。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姬家坡村的山地苹果园里,一个皮肤黝黑、身着迷彩服的身影正穿梭在果林间,他一手拿着修枝剪,一手扶着粗壮的树干,仔细查看每一片新叶的生长情况。“这几天高温,得及时修剪徒长枝,保证果树通风透光,不然果子容易晒伤。”任子长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项目培训班的学员,这位80后新农人正用汗水与智慧,让这片曾撂荒的土地重焕生机,也让“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乡村振兴图景在黄土坡上徐徐展开。

微信图片_20250709091825

从“归雁”到“头雁”的初心守望

“咔嚓、咔嚓……”修枝剪在任子长手中灵活游走,剪下的枝条很快在树旁堆成了小堆。这片206亩的山地苹果园,是他2019年回乡创业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如今已亭亭如盖,明年就能进入盛果期。站在果园高处望去,层层梯田上,苹果树整齐排列,叶片在阳光下闪着油光,远处的山峁间,1100亩黄芩绿意盎然,200余亩高粱、杂粮随风摇曳,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在黄土坡上铺展。

微信图片_20250709091843

“这片地,以前可是荒得能跑兔。”任子长的思绪回到2019年那个决定人生方向的春天,当时,他回家祭祖,看着大片的山地、梯田地撂荒无人耕种。他想到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如今村里年轻人迫于生活压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谋生,当年父亲也因生活所迫,举家迁往榆阳区鱼河镇安家开启新生活。到如今全村57户247人,只剩下孤零零的11位留守老人,而且基本丧失劳动力。想起曾经热闹非凡、人丁兴旺的村庄,现在却冷冷清清,破败不堪,看着家乡肥沃的土地资源撂荒未得到充分利用。“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如故乡一盏灯”他同媳妇刘倩商议后,决定回乡创业为家乡谋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709091854

  2019年,任子长承包了村集体的撂荒地,栽下第一批山地苹果苗,注册成立榆阳区任子长家庭农场。从最初的獭兔养殖、玉米种植,到如今的综合生态农场,他一步一个脚印,在黄土坡上扎下了根。2023年7月,一个更重要的身份赋予了他新的使命——经层层选拔,他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榆阳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第二期)”的学员。

“在西农培训,让我明白‘头雁’不是荣誉,是责任。”任子长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习,像一场“及时雨”,让他跳出“小农思维”,学会用现代化、市场化的眼光看农业。课堂上,专家学者讲解的绿色种养技术、品牌营销理念、互联网思维,让他茅塞顿开;实地观摩的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让他看到了差距,更坚定了方向。“以前总想着把自己的农场搞好,现在才明白,‘头雁’要带群雁,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周边富才是真本事。”

用“新观念”激活黄土坡的“旧土地”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成归来,任子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解放思想”落到实处。

“咱这地,不能只种玉米高粱,得种值钱的!”任子长拿出在学校学到的“道地药材种植”知识,结合榆阳区气候土壤条件,提出种植黄芩的想法。他带着村民代表去周边县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承诺“农户出地出劳,农场包技术包销售”。看着任子长笃定的眼神,姬家坡村民邹养军第一个动了心:“子长是咱看着长大的,他敢干,咱就敢跟着试!”

2020年春天,第一批黄芩苗在撂荒的梯田上扎了根。任子长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管理,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用农场养殖的羊粪做肥料,请来的专家定期指导病虫害防治。秋收时,金灿灿的黄芩根茎挖出来,经收购商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标准,亩均收入比种玉米翻了两番。李建国捧着卖黄芩的钱,笑得合不拢嘴:“真没想到,这荒坡上还能长出‘金疙瘩’!”

微信截图_20250709094008

尝到甜头的村民们纷纷加入,任子长顺势推出“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上好农头雁农机合作社”。他把在学校学到的“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理念转化为实践:农场购置的7台大型拖拉机、20余台播种机、打药机等设备,不仅服务自家农场,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收“一条龙”服务;建设的280吨仓储保鲜库,不仅解决了自家农产品的储存问题,还能帮农户储存粮食果蔬,避免“丰产不丰收”。

“以前种10亩地,从种到收得忙大半年,现在有了任老板的农机,三天就搞定,咱还能去农场打工挣钱。”郭家沟村村民高二军算起了“经济账”:自家5亩地流转给农场种黄芩,每年有流转费;农忙时在农场干活,一天能挣150元;年底还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红,一年下来比外出打工挣得还多。

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发展的活水便源源不断。任子长又瞄准了“绿色生态”这条路,探索“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果园里散养土鸡,鸡粪给果树当肥料;玉米高粱加工成饲料,喂养农场的羊和獭兔;畜禽粪便经处理后,成为黄芩、苹果的有机肥。“这叫‘变废为宝’,既省了化肥钱,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一举两得。”他笑着说,如今农场的苹果、黄芩、西梅都拿到了绿色食品认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三成还供不应求。

以“雁阵效应”铺就共同富裕路

微信截图_20250709093801

“头雁振翅,雁阵齐飞”,这是任子长从“头雁”培训班学到的核心理念,也是他返乡创业的真实写照。在他的带动下,姬家坡村及周边的撂荒地渐渐变回了“希望田”,越来越多的“归雁”加入了返乡创业的队伍。

为了让更多农户敢尝试、能致富,他创新推出“两种带动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采取“土地入股+订单代销”,农户以土地入股农场,参与种植管理,年底按股分红,产品由农场统一收购销售;对缺乏技术的农户,实行“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三统一”服务,农户只管按标准种植,不用担心销路。

微信截图_20250709093742

如今,在任子长的带动下,农场以种植小杂粮,社会化服务及红薯等经济作物为主,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同时,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复耕撂荒土地种植黄芩百余亩,60余户农户发展苹果、西梅等经济作物,农场常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季节性用工最多时达100余人,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

目前,任子长又有了新计划。他正着手建设“好皮梁休闲观光采摘园”,利用农场的青山绿水和生态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等采摘园建起来,游客可以摘苹果、挖红薯、体验农耕,咱这黄土坡,也能变成‘金窝窝’。”他说,下一步还要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建设黄芩加工厂,延长产业链,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牛博成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郭静云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