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10:32:18
7月4日,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峁镇刘寨村的谷子地里,骄阳炙烤着黄土高原,刘勇正佝偻着身子,手指麻利地拔除谷苗间的杂草。他时不时直起身,用手背擦去额头的汗珠,目光掠过没过脚踝的谷苗——嫩绿色的叶片在风中轻轻舒展,根系在酥松的黄土里扎得正稳。“再有仨月才能齐膝,今年管理的好,这谷子准能出好米。”他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眼角的纹路里,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更藏着带领乡亲们靠杂粮“掘金”的底气。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头雁”学员,正是这片土地,见证了他从“工程老板”到“杂粮王”的蜕变,更见证了小杂粮如何在黄土地上长出“金疙瘩”。
从“闯市场”到“带乡亲”的思想蜕变
“以前在外地干工程,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但心里总惦记着老家这方土。”刘勇直起身,望着远处连绵的黄土坡,语气里满是感慨。2020年,当他带着多年积蓄回到刘寨村时,看到的是撂荒的土地、外出务工后冷清的村庄,以及乡亲们守着优质杂粮却“卖不上价”的困境。“咱榆林的谷子、荞麦,光照足、温差大,口感比别处好,可就是没规模、没销路,只能烂在地里。”
转机出现在他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培育项目学员后。课堂上,农业专家讲授的“品牌化经营”“产业链延伸”等理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的思路。“以前总觉得种地就是‘春种秋收’,学了才明白,小杂粮能做成大产业!”他带着新想法跑市场、访专家,逐渐理清了思路:不能只盯着“种”,更要琢磨“卖”;不能单打独斗,得把乡亲们拧成一股绳。
从“自己赚钱”到“带富乡亲”,这场思想蜕变让他坚定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路子。他挨家挨户劝说村民:“咱种谷子,我提供种子、教技术,收的时候比市场价高15%!”起初,不少人犯嘀咕,村民马加深就直言:“种玉米都习惯了,改种谷子能成?”刘勇不气馁,先流转200亩地做示范,请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从选种到施肥全程“护航”。当年秋收,示范田的谷子亩产比玉米高出近3倍,马加深和乡亲们彻底服了:“刘总,明年俺们跟着你干!”
刘勇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做好帮扶工作,公司与21户贫困户签订了高出市场价20%的农产品收购协议,其中15户贫困户在公司入股521000元,年分红不低于10%,增加了贫困户经济收入,扩大地方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且产品质量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从“小作坊”到“产业链”的抱团之路
走进榆林塞北古郡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对小杂粮进行碾压、过筛。石碾小米、绿豆、高粱、豇豆、红小豆、黑豆钱钱、黄豆钱钱、玉米仁、石磨黑豆糊糊、石磨玉米面粉、石磨豌豆杂面粉、石磨小麦面粉、石磨荞麦面粉等各种小杂粮通过石磨、石碾的压制,制作成一袋袋真空包装的农特产品。
这些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线上通过微信小程序在网络销售,线下销售火爆,“陕北勇哥”系列杂粮备受市场青睐,刘勇也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发展才能走得远。”刘勇深知,要让小杂粮真正变成“致富粮”,必须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他一方面投入2300万元,建起7000平方米的厂房,引入冷链仓储、精细加工设备,将谷子、高粱等杂粮加工成石碾小米、石磨面粉等10多个品种,身价翻了几番;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与周边多个村的百余户农户签订协议,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
村民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工人李亮梅夫妻算过一笔账:“以前种5亩玉米,一年顶多收5000元;现在种5亩谷子,公司包回收,加上在车间包装的工资,一年能落3万多!”像李亮梅这样在公司务工的村民有50余人,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不仅如此,刘勇还琢磨着让杂粮“走出去”,他带着“陕北勇哥”“塞北古郡”“菽粟康”“陕榆粮仓”等品牌参加农展会,把石碾小米、荞麦面粉送进了西安、北京的商超。“现在咱的杂粮不愁卖,乡亲们种得越有劲!”
从“好口碑”到“新蓝图”的致富延伸
在公司的展销厅里,“榆阳区先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牌匾挂满了墙。前来选购的顾客李女士拿起一袋石磨荞麦面粉:“这面粉麦香浓,做面条特别筋道,家里人就认这个牌子。”这样的认可,背后是刘勇对品质的坚守——坚持传统工艺、低温加工,从种植到加工全程不添加,让消费者尝到“食物的真、浓、醇”。
如今,刘寨村的小杂粮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亩扩展到近3000亩,高粱、小米、米等作物成了“主力”,村民年人均增收超8000元。过去荒着的土地种满了杂粮,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站在新的起点,刘勇的蓝图不止于此。“‘头雁’不能只顾眼前,得看得更远。”他计划扩大厂房,研发杂粮饼干、代餐粉等功能性食品,让小杂粮“变身”高附加值产品。他笑着说,目标是让塞北古郡成为榆林小杂粮的“金字招牌”,带动更多村子加入进来。
夕阳西下,谷子地被染上一层金色。谷苗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像一群等待成长的孩童。刘勇蹲下身,指尖轻轻拂过叶片上的绒毛,又想起“头雁”培训时老师说的话:“‘头雁’的价值,在于领着雁群飞得更高、更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上,他正用实干践行着这句话,让小杂粮产业的翅膀越振越有力,带着乡亲们飞向更富裕的明天。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牛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