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11:10:16
7月初,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秸水清源,化秸为翼”科技服务队深入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开展为期10天的秸秆资源化利用调研与技术推广活动。这支由3名专业教师和13名学生组成的团队,以科技之力破解秸秆焚烧难题,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团队开展环保科普宣讲活动合影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负责人了解秸秆现状
科技下乡:专业团队助力农业转型
秸秆焚烧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难题。为贯彻落实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湖南文理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组建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新路径。
团队依托学院科研力量,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推广秸秆肥料化技术,通过实验室数据与田间试验相结合,优化秸秆粉碎还田、堆肥等方案;二是调研农业污染现状,收集常德市秸秆处理数据,形成科学报告;三是组织科普宣讲,提升村民环保意识。“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更要让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循环。”指导老师刘少恒表示。
团队在秸秆地合影
深入调研:倾听农户心声,破解现实困境
7月8日晚,团队成员穿梭于镇德桥镇的农户家中,以“聊家常+劳动帮扶”的方式,了解秸秆处理现状。在龚奶奶家,队员们了解到,她家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既减少了虫害,又提升了土壤肥力。“以前烧秸秆污染大,现在粉碎还田,地越种越肥!”龚奶奶笑着说。
次日清晨,队员们踩着露水深入稻田,继续调研。种粮大户刘奶奶的百亩良田采用机械化粉碎还田,既省去了运输成本,又实现了秸秆高效利用。“粉碎后的秸秆就像‘金肥料’,土地更松软,产量也提高了。”刘奶奶说。
然而,并非所有农户都能轻松采用新技术。黄奶奶家因经济条件有限,只能选择直接还田,导致虫害问题加剧;杨奶奶更是无奈表示:“家里收入只够温饱,实在没钱粉碎秸秆。”这些现实困境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推广必须兼顾经济性与可操作性。在镇德桥镇小学旁的稻田里,队员们一边帮助农户收割稻谷,一边采集秸秆样本。汗水浸透衣衫,稻香萦绕指尖,他们的身影成为田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团队成员采集稻田秸秆样本
秸秆还田,看似是农业生产的微小环节,却蕴含着绿色发展的宏大命题。湖南文理学院“秸水清源,化秸为翼”科技服务队用实际行动证明,科技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田间地头的生产力。这一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重要价值,也展现了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未来,随着更多科技成果在田间地头的转化应用,必将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科技力量。(通讯员:梁佳丽 郭语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