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15:18:10
7月5日清晨,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红石桥乡西左界村的连栋塑料大棚,暑气还未升腾,左建平已经钻进棚内。他弓着腰,手指轻轻拨开翠绿的瓜叶,盯着藤蔓上挂着的芝麻香瓜——拳头大小的瓜身裹着细密绒毛,顶花刚谢,透着一股清甜的香气。“这茬再有半个月就能摘,得勤着通风、控好湿度,不然甜度上不去。”他边说边用手机调整棚膜通风口,袖口沾着的泥土蹭在额头上,混着汗珠画出几道痕迹。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头雁”学员,左建平不仅擅长种植芝麻香瓜,同时也是榆阳区种植葡萄的“领头羊”,是左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位被乡亲们唤作“葡萄哥”的合作社“大当家”,正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大棚里编织着全村人的致富梦。
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十年前种葡萄,我可是个实打实的‘门外汉’。”左建平直起身,望着棚外连片的葡萄架,语气里满是感慨。2013年,他带着120户农户成立左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想靠露天葡萄闯出一条路,可没成想,“不懂技术,葡萄要么疯长叶子不结果,要么挂了果也酸涩得没法吃”。最绝望时,他蹲在地里直叹气:“再不行,就散了吧。”
转机出现在村党支部书记左子团带着他们跑遍靖边、银川取经后,更在他成为“头雁”学员后迎来质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老师来讲课,说‘设施农业是破题关键’,还手把手教我们搞日光温室、控温湿度。”左建平说,那段培训像打开了一扇窗——他第一次知道“蜜蜂授粉能提高坐果率”,第一次听说“植物补光灯能模拟自然光”,回来后就联系村民,带头建起了温室大棚。
如今走进合作社的大棚,智能“小喇叭”循环播报着温湿度数据,模拟通风器自动调节空气流通,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滴灌……这些“科技范儿”的设备,都是左建平从“头雁”课堂学来的“硬招”。“就拿这芝麻香瓜来说,以前露天种,亩产顶多2000斤,现在大棚里用了增温器、补光灯,亩产翻了一倍,甜度还提高了3个点。”如今,榆阳区西左界的芝麻香瓜凭借绿色健康、口感爽脆、甜蜜多汁的巨大优势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美誉,旺季能带来每亩4万元的收入。
同时,左建平也没有放弃葡萄产业,他深知要想旱涝保收,必须多点开花,经过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学习交流,不断到各地学习取经,提高种植管理技术,合作社的葡萄园也改头换面,利用科学的种植理念,葡萄产量质量在一年内就取得了质的提升,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他笑着说,2015年合作社的葡萄拿下榆林市品评会金奖时,他特意给大学的导师发了条短信:“老师,咱的葡萄‘出圈’了!”
思想的解放,让他从“只会埋头种”变成“懂得抬头看”。“以前觉得‘种得越多越好’,现在明白‘质比量金贵’。”左建平说,他给合作社定下规矩:全程质量控制,产品带证上市,每颗葡萄、每个香瓜都能追溯到具体大棚、具体管理人。“‘头雁’不是单打独斗,得带着大家一起进步。”他把课堂笔记复印了几十份,挨家挨户送,还请专家到田间地头开“流动课堂”,如今合作社里,连60多岁的老农都能熟练操作智能通风设备。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老左,我家香瓜该摘了,你帮着看看能卖啥价不?”刚走出香瓜棚,村民左大爷就拿着筐子追了上来。左建平接过一个香瓜掂量:“这品相好,按10块一斤收,保准能卖上价!”这样的场景,是他的日常——作为合作社“大当家”,他早已习惯了被乡亲们围着问技术、谈销路。
而在十年前,左建平的理念做法屡屡受到乡亲的质疑,多年的农耕习惯让大家养成了只要不赔就算赚的心态,在改进产业结构方面毫无兴趣,眼看着城市周围的一些村子都通过种菜、养牛、种水果富了起来,左建平的办法是“先干给大家看”。2013年,他率先种了20亩葡萄,2015年又试种5栋大棚的芝麻香瓜,第一年香瓜丰收,他拉着货车跑遍榆林市区的超市、农贸市场,硬是把“左界”牌香瓜卖出了15块一斤的高价,在芝麻香瓜倒茬期间,又种了5棚香菜,在榆林农贸市场被抢购一空。“看到我挣了钱,大家眼热了,第二年报名的农户排起了队。”
如今,左建平请来“头雁”导师团队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合作社的400亩土地上,113栋日光温室大棚、137个塑料拱棚连成片,葡萄架下套种着蔬菜,香瓜棚里全年无休,“一亩地长出两亩钱”。更关键的是,合作社建起了“一条龙”服务链: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同时还成立了村民互助小组,哪家的蔬果集中成熟了,大家一起去帮忙采摘收割,极大提高了人工效率。“产前有农资供应,产中有技术指导,产后不愁销路,咱农民只管好好种。”脱贫户左新民算起收入:“以前种3亩玉米够吃不够花,现在跟着合作社种2个香瓜棚,一年能落6万块。盖了新房,买了小车!”
在左建平的推动下,“左界”商标成了金字招牌。统一设计的包装箱上,印着“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字样,香瓜、葡萄不仅走进了榆林的高端商超,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西安、北京。左建平说,合作社带动的120户农户里,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17个,都说‘在家门口挣钱,比啥都强’。”
从“小打小闹”到“产业集群”
“今年香瓜最高卖到30块一斤,一个大棚收入超5万,这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站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牌子下,左建平难掩自豪。2023年,西左界村凭着芝麻香瓜获评这一称号,同年还被评为陕西省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眼下正冲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
成绩面前,左建平的思路更活了。“‘头雁’得有远见,不能满足于‘种得好、卖得好’。”他在“头雁”培训时学到的“产业链思维”,正一步步落地:投资建冷链仓储,解决香瓜保鲜难题;引进深加工设备,试做脱水蔬菜、葡萄干等;琢磨着搞“大棚研学”,让城里人来体验采摘、学习农技。
左建平说,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冷链运输,完善产业链,把“左界”牌芝麻香瓜打造为全国“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全力把左界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培训时老师说,“‘头雁’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看到希望。”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让西左界村的香瓜甜遍全国,让每个农户的日子都像这芝麻香瓜一样,蜜里调油。
大棚外,晚风送来阵阵果香,那是奋斗的味道,更是幸福的味道。在“头雁”领航下,这片土地上的甜蜜事业,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展翅高飞。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牛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