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大学生实践团队探秘“稻蟹共生”科技赋能助力横山乡村产业振兴

2025-07-14 16:00:49   

当青春的脚步踏上希望的田野,当象牙塔的知识碰撞泥土的芬芳,来自西安培华学院的星火文兴队的成员们,在这个夏天深入横山区波罗镇,亲身参与并见证了一场发生在稻田里的"神奇邂逅"。传统印象中泾渭分明的稻田与螃蟹,在这里演绎出一曲生态和谐、产业兴旺的"共富"交响。今天,就跟随星火文兴队的实践日记,走进这片"蟹稻共生"的绿色沃土,探寻生态种养如何成为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稻田里的"生态魔法"与"共富智慧"

稻田蟹 康元慧摄

横山区波罗镇的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养殖户胡大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实践队员。他指着生机勃勃的稻田,自豪地介绍:"瞧,8月份螃蟹都在这田埂边活动!"这看似简单的稻田,实则是水稻与螃蟹精心设计的"共生家园"。在实践观察与交流中,我们深刻理解了其中的生态循环奥秘及乡村振兴的智慧。

稻田蟹 康元慧摄

小小螃蟹大大力量    

螃蟹化身"田间卫士"

它们在稻丛间穿梭,啃食杂草、疏松土壤,有效替代了人工除草和部分翻耕作业,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水稻撑起"天然绿伞"

茂密的稻株为喜阴凉的螃蟹提供了理想的庇护所,调节了田间小气候。而螃蟹的排泄物,则成为水稻生长宝贵的天然有机肥料。

听老师讲解 陈筱轩摄

科技赋能,助力"稻田珍宝"飞向全国

采访 康元慧摄

"上海、西安、成都的订单都来了!"胡大哥喜悦分享销路之变:从"现场尝鲜"到电话订单、冷链空运。"一斤蟹苗能变四五斤蟹!"队员们发挥专长:用短视频、推文推广"蟹稻共生"的金字牌。助力普通农田蝶变为"宝藏产地",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座谈间谋"农旅新篇",碰撞青春火花绽

座谈 康元慧摄

队员们们聚焦乡村未来,与胡大哥烈交流。"生态这么好,能发展观光农业吗?"有队员提议。胡大叔坦言开农家乐有难度,但我们的探讨并未止步:利用独特景观,打造"春看青苗秋赏蟹稻"风光带;设计特色项目,如"生态研学+趣味捉蟹"体验。让共生模式成为"活招牌",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这场基于实践的思维碰撞,是我们贡献的"青春方案"。

心声回响:田埂上的青春答卷

从书本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这次稻田蟹之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绝非纸上谈兵。横山区波罗镇的"蟹稻共生"模式,正是告别"靠天吃饭走向"科技助农"。造就了水稻与螃蟹"和谐共生、互相成就"的生态系统,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这一趟的旅途队员们感触颇深。队员们将继续学好专业知识,扎根中国大地,把青春的汗水挥洒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让科技的力量在田野中绽放,让奉献的精神在乡间传承,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陈筱轩)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梁小波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