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2025-07-14 20:13:55   

         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受环境封闭、长期连作重茬及不合理水肥管理等因素影响,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频发。当前,“小暑”已至,炎夏来临,西安市设施菜棚陆续进入生产休闲期。为抓住此关键窗口期,高效推进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工作,不断提升土壤质量,切实保障西安市“菜篮子”产品稳定优质供给,特制定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01认识土壤次生盐渍化

01定义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土壤盐分向表层集聚的现象。土壤盐分主要离子成分包括:K+、Na+、Ca2+、Mg2+和HCO3-、Cl-、SO42-、NO3-,不同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盐”(NaCl)。

02判定标准

当含盐量大于1g/kg,即可认为设施土壤已经发生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程度较轻时,土壤颜色呈现绿色乃至墨绿色(绿藻);次生盐渍化程度较重时,土壤颜色呈现白色或红色。由于土壤空间变异性,一些设施土壤可能呈现“三色土”。

03危害

土壤次生盐渍化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浓度,阻碍植物根系吸水,造成植物生理性干旱,严重时作物就会脱水死亡。同时,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还会导致作物根部生长发育不良,影响养分离子的吸收,破坏养分平衡,造成作物缺素,降低抗病性。

02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

结合西安设施蔬菜生产实际,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措施主要包括农艺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大类。

01农艺措施

1.平衡施肥。整地前,将商品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底施。追肥阶段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在不同生育阶段科学配施氮、磷、钾肥以及中微量元素肥料,避免施用氯化铵、氯化钾等含Cl-肥料。生长前期以氮肥、磷肥为主,采果旺期以钾肥为主,控制氮肥施用,并搭配微量元素肥料。

2.节水灌溉。宜采用喷灌、膜下滴灌、膜下微灌等方式并结合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量进行灌溉,确保灌溉后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

3.以水洗盐。

(1)灌水洗盐。休闲期翻耕棚室地块,筑小田埂将田块分割,随后进行灌水。单次灌水量宜控制在500m3/hm2~700m3/hm2,灌水浸泡3 d~5 d后将田块表面明水排出。可连续灌水2次~3次。

(2)喷淋洗盐。喷淋洗盐依托棚室内部的喷淋装置进行,喷淋时间4 h~12 h不等,可连续喷淋多次。

(3)揭膜淋雨洗盐。每年夏季休闲期揭开棚膜、翻耕田块后,利用自然降雨淋洗土壤盐分。淋洗雨量50mm~70mm为宜,淋雨时应做好排水工作。

4.防蒸覆盖。作物生育期可全地面覆盖薄膜,也可采用无纺布、秸秆等其他材料进行覆盖。

5.水肥一体化。宜结合喷灌、膜下滴灌、膜下微灌等方式进行。

6.深翻。利用换茬空隙进行深翻,深度25 cm~30 cm,宜每3年进行一次。

7.优化栽培。中盐度和高盐度次生盐渍化土壤,高垄栽培或平畦栽培均可。超高盐度次生盐渍化土壤应采用平畦栽培,且作物宜栽种在平畦的“两肩”。

8.轮作倒茬。可选择深根性作物与浅根性作物进行轮作,蔬菜与粮食作物进行轮作。

9.秸秆原位还田。利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设施内作物秸秆原位切碎还田,配合撒施秸秆腐熟剂,立即翻耕、浇透水并覆盖地膜,密闭棚室15 d~20 d。秸秆原位还田宜与下茬作物底施有机肥一并进行。

10.施用土壤调理剂。可在棚室底施沸石、脱硫石膏、农用酵素、腐殖酸或腐殖酸产品等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用量应遵从具体产品使用说明。

02生物措施

1.植物改良。夏季休闲期在棚室种植玉米、苏丹草、高粱等,整个生长期间只浇水,不施肥料,待生长45天后,直接将植株粉碎后配施秸秆腐熟剂翻压还田或进行离田处理。另可根据茬口安排,在棚室种植紫云英、紫花苜蓿等豆科绿肥作物或油菜、黑麦草等禾本科绿肥作物,翻压还田后改良次生盐渍化土壤。

2.动物改良。休闲期深耕土壤后灌水,土壤含水量达60%时,田间放置蚯蚓成虫900kg/hm2~1500kg/hm2,用土层覆盖5cm~10cm,保持适宜温度20℃~27℃。

3.微生物改良。可施用枯草芽孢杆菌、硝态氮转化菌等微生物菌剂,用量分别为15kg/hm2、600kg/hm2 

03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客土置换和暗管排盐等措施。

1.客土置换。可视土壤盐渍化程度,对棚室0cm~5cm、0cm~10cm或0cm~20cm的表层土壤进行排土作业,后置换上0cm~20cm优质农田表层土。

2.暗管排盐。将内径80mm~110mm的有孔暗管埋设地表下60cm土层处,暗管间距6m~8m,打孔并包裹无纺布,孔隙密度占管壁面积≥2.5%,暗管铺设应预留0.5‰~1‰的坡度,并与暗管末端排盐池相接。暗管排盐宜结合灌水洗盐、喷淋洗盐或揭膜淋雨洗盐等方法一并进行。

03设施菜地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模式

01“轮控替改还”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设施蔬菜周年生产过程中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问题,将轮作倒茬、平衡施肥、秸秆还田等农艺和生物措施中的部分单项措施进行耦合集成,充分利用不同措施的交互叠加作用,实现“1+1>2”的防控效果。

1.“轮”即“轮作倒茬”。生产过程中,既可进行菜—菜轮作(不同科属),也可进行菜—粮轮作,最终实现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均衡吸收,避免单一盐分离子的过量积累。

2.“控”即“控水控肥”。生产过程中,可依据设施蔬菜需水规律,通过喷灌、膜下滴灌、膜下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定时定量进行灌溉,以达到控水目的。可依据设施蔬菜需肥规律,通过测土配方技术实现平衡精准施肥,以达到控肥目的;肥料施用方面,推荐施用蔬菜专用“套餐肥”。另外,如果设施菜地配置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则可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同时实现控水、控肥目的。

3.“替”即“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进而减少土壤盐分“摄入量”。实际生产过程中,一般推荐有机肥替代20%~30%的化肥施用量。

4.“改”即“改良剂和微生物菌剂改良”。主要通过直接施用改良剂和微生物菌剂等方式来实现土壤降盐。其中改良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蔬菜全生育期均可施加,一般推荐在换茬间隙、设施蔬菜定植前或生长前期施用。

5.“还”即“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主要包括原位还田和异位还田两种方式,即直接将蔬菜秸秆就地原位还田或将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粉碎后移至棚室进行还田。考虑温度因素,棚室秸秆还田一般推荐在夏季高温期间进行。“秸秆还田”在实现土壤降盐同时,还可实现土壤培肥和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02“夏季填闲种植”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聚焦设施菜地特定时段(夏季休闲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问题。西安市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设施菜地夏季休闲期,期间棚室内基本不进行生产,可在棚室内种植玉米、苏丹草、高粱等填闲植物,其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可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盐分(养分)。“夏季填闲种植”将深翻耕、揭膜淋雨洗盐、植物改良等技术措施进行融合集成,从而达到高效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目的。

03“下破中改上覆”技术模式

该模式主要聚焦设施菜地土体空间垂向结构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问题,其耦合深翻、施用改良剂和菌剂、防蒸覆盖及节水灌溉等单项措施。首先,通过深耕(建议每3年进行一次)打破犁底层,疏通水盐下移通道;而后,通过在表层土壤(0厘米~20厘米)中施加改良剂和微生物菌剂,实现改良土壤和控制盐渍化的目的;最后,在地表覆膜,以降低无效蒸发,抑制盐分表聚。同时,该模式辅之以膜下滴灌,可进一步促进非盐化表层土壤创建,达到高效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目的。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靳民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