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7:56:07
今年以来,靖边县东坑镇面对“耕地资源有限、地下水超采”的刚性约束,创新实践“小题大做”延链、“无中生有”育新、“借地生财”破局举措,成功实现“向技术要效益、向特色要空间、向机制要活力”的发展路径,立足“菜、畜、薯、玉”四产协同强基础,“菌、瓜、果”多业并进,构建“产、加、销”全链条发展的产业体系新格局。
“小题大做”延链
面对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东坑镇立足“菜、畜、薯、玉”四大基础产业,以“链式思维”推动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破解“产量大、利润薄”困局。技术赋能提质增效,该镇全年引进节水早熟型新品种13个,推广地膜覆盖、无纺布保温、液态地膜栽培等农艺技术8项,推广以色列海法普斯滴灌带,配套实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技术融合应用,全镇目前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基地17万亩。联农机制保障增收,通过推行“保护价收购+定向供应”模式覆盖30%胡萝卜种植户,产品直供北京、西安等高端市场,实现亩均收益4000元,破解“原字号”出走问题;通过产业龙头带动模式、“1+1”合作模式等将群众聚在产业链上,破解“单打斗”乏力问题;抓住高标准农田的机遇,全面推广“一户一田”“全托管”“半托管”等模式,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破解“小散弱”困局;建立土地流转租金、园区务工薪金、股份分红股金构成的“三金”增收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破解“老把式”瓶颈。同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8家,开发胡萝卜汁、胡萝卜粉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胡萝卜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破解“初加工”闯市问题。
“无中生有”育新
针对地下水超采刚性约束,东坑镇充分发挥地域比较优势,首创 “井区外飞地农业+井区内节水产业”协同模型,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差异化路径培育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宋渠村建成榆林地区唯一规模化桑蚕基地,实现种养一体化全链条发展;陆家山大漠酒业打造陕北独有沙漠葡萄酿酒产业链,发展陆家山樱桃园、硬地梁草莓园、金鸡沙山药、黄家峁甜瓜、小桥畔麒麟西瓜、伊当湾红葱等特色产业。零取水重塑生产格局,建成5座联栋拱棚,取消传统过道设计使土地利用率达95%,实现 5亩用地承载7亩产能,创新“棚顶雨水自集+膜下滴灌”技术,单棚年集雨水180m³满足灌溉需求,耗水量仅为传统大田的1/3;同步配套水肥一体化直供系统,化肥施用量减少30%、利用率提升至90%;推行“育苗→甜瓜→蔬菜→速生菜”四茬轮作模式,单棚年纯利润达6万元,实现三五亩薄田养一家。
“借地生财”破局
破解耕地数量有限,以“飞地经济”打破属地限制,以“枢纽经济”重塑区位价值,开拓域外增长空间。飞地经济拓空间,组织400名职业农民跨省承包宁夏、内蒙古等地土地 6万亩,依托靖边县农业园区输出优质种苗与标准化技术,发展马铃薯、辣椒规模化种植生产基地。通过“保底收购+溢价分红”订单机制,外出务工农民年均增收30万元,实现“耕他乡田、富本土民”;活畜枢纽强产业,创新股份合作模式运营羊子交易市场,吸引陕甘宁蒙晋五省客商,年交易活羊超100万只,村集体增收80万元,衍生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产业链。
东坑镇以向技术要效益破解“资源紧箍咒”为核心,以特色要空间打破“产业天花板”为路径,以向机制要活力激活“人地钱要素”为引擎,创新实践“小题大做”深挖产业潜力、“无中生有”培育新变量、“借地生财”重构空间,连续五年蝉联“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符金壮 通讯员 白凌燕 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