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09:50:08 张元春
近日,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拔了4名研究生、8名本科生组建“寻根.铸魂.励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在团总支书记杨焱勋和专业教师芝春的带领下,奔赴红色藏品陈列馆、陕北民歌博物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陕西观止文化艺术博物馆、张季鸾纪念馆等,开展了题为:场馆里的思政课,旨在通过实地调研、采访交流,将“西北革命策源地”的发展与马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实践中积极回应“中国之问”,主动思考“世界之问”,深入体察“人民之问”,把握创新“时代之问”。
成为红色精神的弘扬者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凝聚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解放区军民的必胜信念......”在陕西观止文化艺术博物馆的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历史陈列厅,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由芝春老师讲授。实践队员围绕在老师四周,重温课本里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的描述,重新认识中共榆林革命史在西北革命史、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成为红色民歌的记录者
在陕北民歌博物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信天游号子响彻场馆。《三十里铺》“妻送夫,娘送子,妹妹送情郎上前线”的真实故事改变而来的民歌,诉说着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和对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认同。《横山下来的游击队》描述了榆林地区的人民武装配合陕北红军,英勇抗争、争取解放的史实。实践队员们誊抄着一首首自由奔放的陕北民歌,记录着榆林人民拥护党的领导、开展革命斗争、进行革命生产的伟大实践,感悟着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真实见证。
成为统战工作的诠释者
习仲勋同志曾评价邓宝珊“他是我们党的一位忠实朋友,是一位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的著名爱国人士。”在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实践队员通过馆内一件件历史文物,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虚怀若谷、敬贤如宾的胸襟,也看到了邓宝珊“八年抗战,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的政治胸怀。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做到“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同时,更要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拥护者、践行者和诠释者。
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陕北红色文藏品陈列馆将VR互动技术融入博物馆里的爱国教育,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看得见的历史,带得走的讲解”,是实践队员最深的感悟。通过文物史料、陈列文字、随声音乐、滚动图像、微缩景观等形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在绥德、榆林乃至西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诠释着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让实践队在接受红色教育同时,坚定陕北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
成为爱国事迹的传播者
张季鸾纪念馆坐落于季鸾公园,在一片绿树青山环抱,代表着榆林人民对爱国报人张季鸾的认可。通过学习调研,实践队员了解了张季鸾力排众议发表延安的新闻,还原了被国民党反动派歪曲丑化了的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根据地,向全国人民报道了陕北的真相。抗战期间,张季鸾坚持抗日,撰写《最低限度的和战论》试图唤起国民的警觉,激发大众的抗战热情,表达自己争取国家独立的政治立场。团总支书记杨焱勋说,周恩来同志对张季鸾“文坛巨擎,报业宗师”的高度评价,就是肯定张季鸾在民族大义前的拳拳爱国之心,我们作为新青年,就是要学习他“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铁肩担当。
“三下乡”结束后,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成员在微信朋友圈这样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参观、实践调研,我触摸到了‘西北革命策源地’的燎原薪火,看到了黄土高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热血豪迈,坚定了习近平总书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殷殷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