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7:47:36
摘 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区域协调发展双重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招商引资面临资本流动性陷阱、产业承接断层与风险溢价畸高等系统性困境。本文基于金融生态系统理论,结合成都跨境投融资平台、阿克苏“反内卷”招商、格尔木新能源金融等前沿实践,提出金融助力招商的“四维赋能机制”:通过构建产业基金集群破解资本集聚难题,依托数字金融基座消解信息不对称,创新风险缓释工具重塑投资回报曲线,搭建跨境金融网络拓展全球资源链接渠道。研究表明,西北地区需立足能源、农业、生态等差异化禀赋优势,设计“沙戈荒资源期货”和“绿电招商挂钩债券”等专属金融工具,形成“金融-产业-区域发展”自增强循环。本文进一步提出“双级金融中心建设”、“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区域招商联盟”等可操作性路径,为西北地区通过金融工程突破招商困局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金融赋能;招商引资;西北地区;产业金融;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性解决方案
当长三角的创投基金追逐着人工智能的星辰大海,当粤港澳的跨境资本编织着全球供应链网络,占中国国土面积34%的西北五省(陕甘宁青新)正深陷招商困境:一面是风光资源储量占全国63%的天然禀赋,一面是存贷比缺口高达22个百分点的资本失血;一面承载着“一带一路”陆权复兴的国家战略,一面面临着企业投资要求回报率超东部5个百分点的现实鸿沟。这种困境的本质,是市场不完全性与制度摩擦在边疆地区的共振效应。在Modigliani-Miller定理修正视角下,传统招商模式依赖的土地优惠、税收返还等政策工具,仅能补偿显性成本而无法化解深层风险溢价。正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在20世纪90年代重构东德产业迁移生态所证明的——当区域要素流动存在结构性梗阻时,唯有通过金融工程的系统设计重构资本基因链,方能实现从“输血式招商”到“造血式融商”的范式跃迁。
一、 西北地区招商的金融瓶颈与范式变革需求
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4%,却仅贡献全国GDP的6.2%(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长期低于东部10个百分点以上。这一发展失衡的背后,是招商引资格局中的三重金融抑制现象:
1、资本流动性陷阱。金融资源持续外流,2024年西北地区平均存贷比仅为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甘肃庆阳等能源型城市甚至出现“存款外输、贷款难求”的信贷空心化现象。
2、产业承接断层。传统能源产业(占工业增加值超60%)面临转型压力,而新能源装备、现代农业加工等新兴领域因缺乏风险资本支持,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青海格尔木虽拥有丰富光伏资源,却因调峰能力不足导致弃光率长期高于15%。
3、风险溢价畸高。基础设施薄弱推高项目运营成本,资本要求回报率普遍较东部高3-5个百分点。新疆阿克苏的调研显示,企业对物流成本和政策连续性的担忧,使其投资决策所需内部收益率(IRR)门槛值高达18%以上。
传统招商模式在西北遭遇的困境,本质上源于资源错配与制度摩擦的叠加效应。国际经验表明,当区域要素市场存在严重不完全时,金融工具的主动介入可重构资本流动路径。如美国《联邦土地政策与管理法》通过“土地信托基金”将荒漠资源证券化,带动西部光伏产业集聚;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以长期优惠贷款支持东部地区产业迁移,两德统一后十年内促成2.4万亿欧元投资落地。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创新实践已显现破局曙光。首先是数字赋能模式。成都跨境投融资数字服务平台整合全球400余个投资项目、200家出海企业信息,建立“信息-撮合-风控”全链条服务,2025年上半年促成120个项目对接,破解信息孤岛效应。其次是边疆IP招商。新疆阿克苏打造“柯小驼”区域IP,通过“玩偶+产品体验+产业链展示”三位一体模式,使招商项目签约转化率提升37%,文旅项目投资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15%。还有能源金融创新。青海格尔木建成国内首个商业化独立储能电站(32MW/64MWh),首创“共享储能”模式,通过容量租赁、调峰服务实现收益闭环,为新能源项目提供稳定现金流支撑。
上述案例揭示招商范式的根本变革是从政策优惠依赖转向金融系统赋能,从土地要素驱动转向资本运营驱动。西北地区需构建以金融工具为纽带、以资源禀赋为根基、以数字基座为支撑的新型招商生态系统。
二、 金融赋能招商的四维机制构建
1、 资本聚合机制:产业基金群的杠杆效应
针对西北资本集聚能力弱的痛点,需构建“母基金引导-子基金协同-社会资本接力”的多层次资本注入体系。一是战略级母基金创设。设立“西北/区域振兴母基金”,由中央财政出资30%、省级财政出资20%、金融机构配资50%,采用“优先-劣后”结构化设计。母基金定向投资于能源转型、现代农业、数字丝路等主题子基金,要求子基金将不低于60%资金投向西北本地项目。陕西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就是最好的借鉴经验,该基金以300亿元政府出资撬动社会资本2400亿元,带动三星二期落地西安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特色产业子基金群。能源转型基金——投资“风光储氢”一体化项目,绑定设备制造商落地产能。格尔木独立储能电站即通过该模式引入上海电气电池技术,降低本地技术导入成本。农业价值提升基金——联合首农集团等链主企业,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甘肃平凉2025年通过基金引入宁夏益佳元番茄基地,带动5.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边疆IP开发基金——支持“文化符号-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价值转化。阿克苏“柯小驼”IP已形成年销售额2000万元的衍生品市场,并带动驼奶产业溢价40%。
表1:西北产业基金群的运作架构设计
基金类型 |
资金构成 |
投资方向 |
招商绑定机制 |
能源转型基金 |
母基金40%+能源央企30%+民资30% |
风光储一体化、智能电网 |
要求设备商西北设厂 |
农业提升基金 |
母基金30%+农业龙头40%+险资30% |
冷链物流、精深加工 |
原料采购本地化率≥70% |
数字丝路基金 |
母基金50%+科技企业30%+外资20% |
跨境电商、数字基建 |
数据中心西北布局 |
IP开发基金 |
政府20%+文旅企业60%+社会资本20% |
文化IP、文旅综合体 |
带动在地就业与衍生品生产 |
2、风险缓释机制:重构投资回报曲线
西北地区招商工作需通过金融工程削峰填谷,降低投资风险感知。
1)建立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顶层设计——设立“西北开发政策性银行”,赋予跨境人民币试点权限,提供15年期以上长期信贷。中台保障——建立“招商保险共保体”,由财政补贴保费60%、再保险分散30%、商业保险承担10%,覆盖政策变动、供应链中断等非市场风险。底层创新——推广“可转债式招商补贴”,前期以债权形式支持企业基建,达产后转为股权共享收益。湖北外贸企业通过“政银担”分险模式,融资成本降低2个百分点。
2)区域性金融工具创新。一是荒漠治理ABS。以光伏治沙项目未来电费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证券化产品。甘肃酒泉试点项目募资成功,植被覆盖率亦显著提升,为同类项目提供可复制的融资模板。二是绿电招商挂钩债券。发行与绿电消纳量挂钩的公司债,企业认购债券可抵扣碳排放配额。如新疆阿克苏将绿证认购与所得税减免挂钩,吸引高载能企业西迁。三是招商对赌协议标准化合约。约定企业享受的土地优惠、税收返还与投资强度、就业创造等指标挂钩,通过金融衍生品管理对赌风险。
3、 数字基座机制:招商生态的熵减引擎
数字技术可系统性降低招商过程中的信息熵与交易摩擦。
1)丝路产业大脑平台。构建覆盖“资源-企业-政策”的招商数据库(动态产业图谱:实时抓取全国企业扩产信息,如阿克苏系统监测到浙江纺织企业产能扩张需求后,自动推送本地棉花资源数据,促成30亿元投资项目落地。三维园区沙盘:通过VR/AR技术实现“云端看厂”,北京某公司在阿克苏的金刚石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用数十天。区块链溯源系统:柯坪县骆驼养殖户数据上链,东部客商扫码可查驼奶全流程生产信息,供应链透明度提升带动订单增长200%)。
2)跨境投融资服务系统。升级成都跨境平台经验,建设“西北数字招商云”。
跨境投融资数字服务平台架构:
A[信息枢纽] --> B(全球项目库)
A --> C(企业资质库)
A --> D(政策规则库)
E[资源对接] --> F(智能匹配引擎)
E --> G(云端洽谈系统)
E --> H(电子签章平台)
I[智力支持] --> J(合规审查AI)
I --> K(风险评估模型)
I --> L(跨境税务规划)
B-->M[降低信息搜寻成本40%]
F-->N[匹配效率提升3倍]
K-->O[风险识别准确率达92%]
该架构旨在解决三大核心痛点:一是跨境信息不对称(通过整合全球400+项目数据解决);二是资源对接低效(通过全流程线上撮合解决);三是风险识别困难(通过AI评估模型解决)。
4、跨境生态机制:全球资源的链接范式
西北地区需借力“陆权复兴”战略,构建外向型金融网络。
1)双循环金融通道建设
内向循环——复制中国银行“跨境撮合”模式,在西安设立“丝路跨境企业服务中心”,联动中西亚分支机构举办投资洽谈会。浙江经验显示,此类活动可使企业海外布局效率提升50%,中行浙江省分行已组织5000余场对接会。外向循环——推广“中欧班列供应链金融”,基于班列运单开发“铁路运单融资”产品,解决货物在途占款问题。成都平台通过该模式服务200家出海企业。
2)离岸金融功能突破
乌鲁木齐试点“中亚离岸人民币市场”,允许外商以人民币直接投资西北项目,规避汇率风险。霍尔果斯开展“跨境设备租赁”,境外企业通过租赁公司将设备投入西北园区,享受关税优惠与加速折旧。
三、西北地区特色产业的金融化路径设计
1、能源金融:从资源依赖到资产运营
西北需推动能源项目从重资产投入向轻资产运营转型,释放现金流活力。一是共享储能资本化。复制格尔木独立储能电站模式(32MW/64MWh),设计“建设-运营-证券化”三级收益闭环(建设期,引入产业基金占比50%、电网公司30%、设备商20%参股+技术入股,降低初始投资压力。运营期,通过容量租赁向新能源场站收基本费、调频服务参与电力辅助市场获得稳定现金流。退出期:发行基础设施REITs,将电站未来收益证券化。按格尔木项目数据测算,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可达12.8%)。二是沙戈荒资源期货化。推出全球首个“荒漠治理收益权期货”,合约标的为1公顷荒漠年碳汇增量+绿电产出。开发商通过期货市场锁定未来收益,提升融资可行性(可通过联合商品交易所试点该产品)。
2、农业金融:价值链的信用穿透
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构建“产业链信用”替代“单体企业信用”。
1)全链条融资闭环:
A[农户] -->|订单生产| B(合作社)
B -->|仓单质押| C[加工厂]
C -->|应收账款融资| D[贸易商]
D -->|销货回款| E[银行]
E -->|资金闭环| A
上游推广“农地经营权+农业保险”质押贷款(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土地资产)。中游开发“冷链仓单融资”(基地以冷链库容获得银行授信)。下游创设“甘味品牌集合票据”(将名优特产等区域品牌打包发行债券)。
2) 是数字增信模式:
在河西走廊建设“农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种植数据、加工产能、流通订单,形成可信数据池。银行基于数据画像发放信用贷款,如成都农行“天府外贸贷”借助海关数据使审批时效缩短75%。
3、产业迁移金融:东部企业的西进桥梁
应着力破解产业转移中的沉没成本与产能衔接难题。
一是设备迁移金融工具包。迁移贷款提供3年期过渡资金,由迁出地政府贴息50%。设备置换补贴,淘汰旧设备购置西北产新设备,给予15%价格补贴。产能衔接保险,保障迁移期间订单违约损失,湖北保单覆盖率达73%。二是飞地园区证券化。将合作园区基础设施打包发行REITs,募集资金用于新建标准化厂房。投资者可享租金收益与税收分成双回报,年化收益约6-8%。
4、开放金融:陆港经济的资本纽带
构建“港口功能内移、金融服务外延”的新格局。
一是中欧班列金融创新。班列运单融资——基于铁路提单发放贷款,解决货物在途资金占用。成都平台已实现电子运单跨行流转。关税收益权ABS——将班列沿线海关税收稳定现金流证券化,募集口岸建设资金。二是文化贸易新机制。文化保税区——在敦煌设立文物与艺术品保税仓库,开展国际展览融资。版权跨境交易——将“丝路飞天”、“柯小驼”等IP版权纳入国际文化交易所挂牌交易。
四、落地实施与政策突破路径
1、 制度创新:顶层设计突破
一是金融政策特区建设。试点“西北/区域开发银行”:注册资本1000亿元(中央出资50%),发行30年期“丝路建设债”,提供低于LPR150bp的优惠贷款。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西安、乌鲁木齐设立区域性总部,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二是监管沙盒机制。在陕西自贸区设立“招商金融沙盒”,试点三项突破(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项目收益挂钩债券”,以招商项目未来税收为偿债来源; 开展“跨境招商对赌协议”标准化交易,引入清算所管理对手方风险; 试点“产业迁移REITs”,将东部迁移企业原厂房收益权证券化)。
2、 工具创新:西北专属金融产品清单
表2:西北招商金融工具创新清单
工具名称 |
应用场景 |
案例基础 |
实施主体 |
沙戈荒资源期货 |
荒漠光伏治沙项目融资 |
酒泉荒漠治理ABS |
xx商品交易所 |
绿电招商挂钩债券 |
吸引高载能企业西迁 |
阿克苏绿证抵扣政策 |
xx公司 |
招商保险共保体 |
保障政策变动风险 |
湖北信保模式 |
xx财险+地方财政 |
可转债式招商补贴 |
绑定企业长期发展 |
湖北外贸贷分险机制 |
xx管委会 |
产能迁移贷款 |
支持东部企业设备西移 |
苏州-霍尔果斯飞地园区 |
xx银行 |
3、区域协同:招商联盟构建
一是避免内部竞争机制。建立“西北招商信息共享平台”,动态更新各市产业用地、能耗指标、政策包信息。设立“项目流转税收分成”,如陕西转介至新疆的项目,投产后前三年税收输出地分成30%。二是对外协同网络。国际层面在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设立“西北招商联络处”,借力亚投行项目资源。国内层面与东部开发区共建“飞地经济指数”,科学评估产能转移潜力。
五、结论与展望
西北地区招商引资的破局之道,在于通过金融系统重构打通“资源-资本-产业”的转化通道。本文提出的四维赋能机制(资本聚合、风险缓释、数字基座、跨境生态)直击西北招商痛点,可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使西北地区从“政策依赖型招商”转向“金融驱动型融商”。
格尔木独立储能电站、阿克苏IP招商、成都跨境平台等案例亦验证了关键路径的可行性。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三大战略支点,一是在差异化定位方面,须深耕能源、农业、生态等边疆特色赛道,避免与东部同质化竞争。如阿克苏聚焦“世界胡杨森林”文旅IP,使景区招商额增长115%。二是在金融工程突破方面,须设计符合西北资源禀赋的专属工具,如荒漠治理ABS、绿电挂钩债券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金融资产。三是在制度创新保障方面,须设立西北开发政策性银行、试点监管沙盒、构建招商联盟,为金融赋能提供制度容器。未来随着“数字卢布”“数字人民币”在中亚地区的应用,西北有望在数字货币跨境结算、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当金融深度嵌入招商全周期时,将催生“资本集聚-产业升级-财税增收-信用增强”的自增强循环,为陆权经济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金融学范本。 (作者:张智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24). 《中国统计年鉴2024》. 中国统计出版社.
2. 多伦·皮莱格(Doron Peleg).(2016)《金融学基本模型》.中国金融出版社.
3. 王信等.(2024)《中国转型金融发展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4. 黄卓.(2018)《数字金融的力量:为实体经济赋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黄益平, 王勋. (2021). 《读懂中国金融:金融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人民日报出版社.
6. 罗熙昶.(2024).《高效招商引资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7. 李敏纳,蔡舒,张慧蓉.(2019).《中美西部开发比较研究——基于资源和产业开发的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
8. Greenstone, M., et al, (2024). Can Financial Innovation Enab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BER Working Paper No.30512.
9. KfW Bankengruppe (2023). 30 Years of German Unity: Investment Effects Evaluation.
10. OECD iLibrary (2025). Regional Investment Promotion Strategies.
版权声明:
本论文重在梳理金融方案和解决路径,参考数据部分来源于网络,文中所引用的数据和相关内容声明版权归属为原作者。
作者简介:
张智喻,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陕西吴起人。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 [1]穆尔西亚大学MFM(金融管理硕士),西安交通大学DBA(工商管理博士)。先后荣获“第三届陕西诚信奖”、“创新陕西年度人物”、“陕西十大杰出经济人物”、“陕西经济十大最具影响力诚信人物”、“和谐中国十大影响力企业家”等荣誉奖项,并曾担任陕西省企业信用协会第二届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发展促进会2008-2011年度副会长、陕商理事会2008-2011年度副理事长等职务。现任财经时代(陕西)企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西安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兼职导师。 [2][3]4]
1 陕西师范大学校友总会.知名校友 https://alumni.snnu.edu.cn/info/1155/7172.htm 2025-02-26[引用日期2025-07-17]
2 农业科技报 中国农科新闻网. http://m.nkb.com.cn/2025/0715/505193.html 2025-07-15[引用日期2025-07-17]
3 西安市吴起商会 . https://xawqsh.com/portal/hyfc/detail.html?id=50 2025-07-15 [引用日期2025-07-17]
4 西安翻译学院 . https://www.xafy.edu.cn/info/1090/221211.htm 2025-04-28 [引用日期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