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产业兴旺 干部担当!解锁靖边县红墩界镇的振兴密码

2025-07-22 16:33:17    白凌燕 王瑛瑛 师妮

产业蝶变到干部蜕变,再到山乡巨变,近年来,陕西靖边县红墩界镇凭借敢为人先的魄力,在产业发展上精耕细作,让村容村貌焕发勃勃生机,锻造出一支敢担当、善作为的乡镇干部队伍,绘就出一幅产业兴旺、干部担当、乡村焕新的振兴画卷。

产业蝶变:激活发展新引擎

6月15日,在红墩界镇联合村一处平坦开阔的土地上,远近闻名的玉米“土专家”樊新明在这里经营着400亩密植玉米,绿茵茵的密植玉米苗迎风摇曳,长势喜人。就在去年,他采用宽窄行种植,每亩株数从5000株跃升至8000株以上,亩产达到1500公斤,单株化肥用量反降9.5%,亩均节水150立方米左右。“要更新理念,科学施肥、喷药、灌溉,在解放人力的同时,效益也能跟得上。”樊新明笑着说。作为“种植能手”“种粮大户”的他不忘回馈乡梓。在镇里举办的农技培训班里,他欣然登台分享经验。

采摘樱桃

为充分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红墩镇打造了玉米制种乡村振兴示范点,积极吸引返乡创业人才投身家乡建设,先后引进3家较大规模的制种企业。在此过程中,该镇注重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借助高校科研人才的专业优势,将其研发的优质玉米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引入示范点。如今,在示范点这片创新热土上,本地“土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密植高产、科学施肥等种植经验;返乡人才带来电商销售、品牌运营等新思路;外来技术骨干带来现代化制种技术和管理模式;高校科研人才则通过技术指导、成果转化,为制种玉米提供智力支撑。多方人才协同发力,不仅提升了玉米制种的产量和质量,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在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下,制种玉米产业链不断延伸,种养循环模式日益成熟,红墩界镇的产业发展活力十足。

走进红墩镇雷升富的家庭农场,百余头生猪膘肥体壮。这位“80后”凭借十多年摸索出的科学喂养经,让自家猪肉在市场上成了“香饽饽”。他的窍门,还藏在一个特别的“交换”里:乡亲们捧着自家种的玉米来,能换回健壮的小猪崽;农场里产出的猪粪,又肥沃了乡亲的田地,或换回玉米作饲料。“猪仔有保障,玉米有销路,两头都稳当,目前存栏有700余头,年收入可观。”雷升富说。

除了特色种植业,红墩界镇还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依托当地丰富的饲草资源,鼓励村民发展肉猪、肉羊、肉牛养殖产业。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养殖户科学化、规模化养殖,积极探索“养殖+种植”循环发展模式,将养殖产生的粪便作为种植的有机肥,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降低了种植成本,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发展乡村旅游

红墩界镇能实现产业蝶变,关键就在于牢牢抓住了“人才”这个发展引擎。像樊新明、雷升富这样的乡土人才,就是产业振兴的“金种子”。“这几年,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平台+产业’协同联动模式,我们镇紧跟步伐,以示范点作为核心平台,将‘土专家’的实践智慧、返乡人才的创新思维、企业人才的专业技术、高校人才的科研成果深度融合,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红墩界镇党委书记曹琳璐说,只有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才能真正激活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让红墩界镇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干部蜕变:锻造过硬新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2022年,吕锦珍成为尔德井村的包村负责人,当她带着建设“千万工程示范村”的憧憬走进村巷时,发现不少村民的院子还是老样子。“我们家几十年一直就这个样子,不想改变。”“种地就很累了,哪还有精力拾掇家里家外。”面对这些阻力,吕锦珍决定以心化人。随着村里“栓正庄户人”“扛硬领料人”的评选活动推开,越来越多的村民从“看客”变成了“主角”。郭长平家便是新晋的“栓正庄户人”。“制种玉米订单、羊子养殖,加上樱桃产业,收入有保障,腰包越来越鼓。”郭长平细数着来自生活的底气。

羊子养殖

走进王万新的院子,院墙上整整齐齐悬挂着“栓正庄户人”“科技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户”等十余项荣誉。“这几年大家的光景都好了,都在意起荣誉来了。”女主人爽朗地说。

从“懒得动”到“比着干”,从旧习难改到荣誉满墙,尔德井村民的蜕变,是基层干部用耐心“磨”出来的,更是党建引领下,乡村治理的“春风”悄然唤醒的生机。如今,“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挂在了村口,而比招牌更闪亮的,是村民脸上那掩不住的生活热情。

红墩界镇能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不断突破,离不开一支敢打硬仗、心系群众的干部队伍。如何锻造这支队伍?关键就在于抓住考核这个“指挥棒”,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就考什么,让考核成为干部成长和乡村发展的助推器。

村企共建促增收

在干部考核工作中,该镇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风向标”,以实绩实效为“度量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聚焦群众关切精准设标,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效率、集体经济增收等发展治理难题纳入考核核心指标,依托“干部成长积分制”细化考核,量化产业发展带动农户数量、民生实事办结率、矛盾纠纷化解率等关键指标,确保考核有数据支撑、有实绩印证。

同时,强化考核结果刚性运用,将积分与评优晋升、绩效奖励深度挂钩,树立“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差别”的鲜明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尺的考核机制,既考准了干部实绩,更激发了队伍活力。如今,全镇干部主动下沉一线办实事,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高涨。

山乡巨变:绘就乡村新画卷 

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干部的担当作为,让红墩界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家坬村域内有浩吉铁路过境及海则滩煤矿、靖东物流等驻地企业。面对发展机遇,该村以企地共建为抓手,盘活资源资产,探索出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特色之路,真正实现了企业盈利、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三方共赢”。

王家坬村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通过“支部+”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大胆探索“村企抱团”,不仅实现了集体经济质的飞跃,更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驱动、互利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全镇探索“村企抱团、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提供了生动样板和宝贵经验,有效带动了其他村集体经济整体提升。

党员干部进村入户

位于尔德井村的陕西永泰绿洲种业有限公司,每年秋收时间,为当地村民提供玉米种子烘干、脱粒、仓储、籽粒烘干及精选加工等服务,年产值可达1300万元,带动当地百姓就业1000人,带动当地玉米制种户亩均收益3500元以上。

随着产业的发展,红墩界镇村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许多村民不仅在城里买了新房,还购买了私家车,日子越来越红火。

美丽宜居的尔德井村

红墩界镇还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让村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果。如今,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镇还十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生态工程,全镇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更加清新,河水更加清澈。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符金壮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