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从荒草滩到“聚宝盆”——杨凌东富合作社的甜蜜产业振兴路

2025-07-23 17:58:00   

七月的关中平原骄阳似火,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五泉镇桶张村,金黄饱满的蟠桃压弯枝头,工人们穿梭在桃林间,将一箱箱标注“蟠玲珑”商标的鲜果发往全国各地。蟠桃的芬芳随风弥漫,杨凌东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当家”张富川的手机响个不停……

这片130余亩的沃野,在张富川手中,从荒草丛生蝶变为四季飘香的“花果山”。

科技赋能:破解产业瓶颈的“金钥匙”

站在太秋甜柿育苗基地,齐人高的太“太秋甜柿”苗郁郁葱葱。“瞧,它们都快一米七了,是咱未来的希望。”张富川轻抚叶片,眼中满是自豪:“这些苗子每株市价在50元以上。这可是脆柿界的天花板——苹果的脆、梨的酥,还有哈密瓜的清香,现摘现吃不涩口!”

然而这颗“黄金果”曾因嫁接亲和力差难以推广。对此,张富川带领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的专家攻关数年,突破砧木技术瓶颈,建成30亩示范园。“今年已向贵州、陕西等地输出种苗2万余株。”据张富川介绍,如今,“太秋甜柿”苗供不应求,贵州、陕西等多地客商慕名合作,脆柿产业成为增收新引擎。

品质是合作社的生命线,科技则是背后的隐形推手。张富川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志诚教授、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马文哲教授等专家团队深度合作,建立‘专家驻点+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在有机蟠桃种植中首创沼肥一体化技术,使中蟠19号含糖量突破20%,每斤售价较市场均价高出8元。我们全是礼盒出售,算下来每斤在10元以上。”

三产融合:打造都市人的“田园乌托邦”

园区内硬化道路交错,机井清泉汩汩,成了游客休闲垂钓、农耕体验的“世外桃源”。

记者看到,双拱双模温室里阳光玫瑰葡萄垂如碧玉,垂钓池畔传来孩童欢笑,农耕体验区里都市家庭正学习疏果技巧。这个集“新品种研发+生态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12家。

在张富川眼中,果园是时间的诗篇,每一季都有独特的韵律。合作社独创“四季鲜果日历”:7月蟠桃飘香、8月葡萄满架、9月脆柿压枝、10月猕猴桃登场,实现亩均年收益3万元。合作社构建的这个“四季有果”产业链,延长了农民受益周期。

能人引领:荒滩变身“聚宝盆”

谁能想到,这片沃土八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在桶张村村支书张永红的“三顾茅庐”下,张富川带着建筑行业积累的资本返乡创业。曾经的建筑商张富川,被村支书张永红“忽悠”回乡创业时,面对的是一片荒滩。在“五联一抓”机制支持下,他引入农业专家团队,将合作社打造成三产融合标杆。

“在园区务工每天至少能挣80元,年底还有分红,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不用愁了。”正午的桃园里,63岁的村民张恩宽熟练地采摘蟠桃。

“农业不是独奏,是交响乐。”他捻起一枚蟠桃轻嗅芬芳,“一个人富了不算啥,让乡亲们的日子和这蟠桃一样——又脆又甜,那才叫真本事。”如今,合作社带动桶张村6户农民发展桃园300亩,户均年增收2.4万元。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从个人致富到共同增收,杨凌东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用八年光阴绘就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张永红认为,能人返乡+科技支撑,让荒地变金山。张富川的甜蜜事业,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欢迎全国朋友来品尝水果,共享这份甜蜜!”张富川的邀请质朴却炽热。当都市客商在电商平台抢购“蟠玲珑”鲜果时,当太秋甜柿种苗在云贵高原生根发芽时,这条从中华农耕文明深处延展而来的科技赋能、能人引领的甜蜜致富路,正随着累累硕果铺向更远的山河。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闫瑜涛 胡海飞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