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5 21:50:59 吴文英
近年来,横山区积极探索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路径,加快旱作节水技术的推广,通过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集雨补灌等模式的落地见效,不仅让丘陵沟壑区的农田“喝上了高效水”,更推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实现增产,农户种植效益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目前,横山区粮食播种面积已稳定在110万亩左右,累计建成并推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6万亩。
在横山区杜羊圈村,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让山地玉米的种植效益显著提升。近日,在杜羊圈村高标准农田的玉米田垄上,村民们正忙着往施肥罐里倒入肥料,随着阀门打开,施肥罐匀速转动,腐熟的有机肥溶液便顺着管线,滋滋地渗入到田地里玉米的根部土壤。据了解,杜羊圈村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4000亩已实现规模化种植,其中1000亩的玉米核心种植区配备了150个智能阀门、30个采集器,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等数据,进而自动调节灌溉和施肥量,结合沟道库坝蓄水、高抽泵站供水等措施,使耕地利用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玉米种植每亩省水36%、省工33%、节肥38%,单产提升超20%,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红利。
杜羊圈村村民王青山种了一辈子地,对山地玉米的“娇气”深有体会。“以前浇水靠挑,施肥靠撒,遇上旱年,忙活大半年,一亩地也收不了多少。” 他指着田埂上的智能采集器说,“现在不一样了,这个机器能测土壤里的水分和养分,阀门打开,水和肥就能直接送到玉米根部,节水又高效。”
在横山区党岔镇,当地围绕旱作节水农业先行区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完成了韩石畔村和泗源沟村的节水灌溉项目,同时启动了泗源沟村、北庄村旱作节水农业管网二期工程,并平整了韩石畔村无定河玉米种植基地600余亩,进一步优化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不同地块的条件,横山区打出了“技术组合拳”,在不适合铺设滴灌的丘陵地带,推广全覆膜深沟探墒技术。这种技术用机械将表层10-15厘米干土清出膜外,让种子直接接触湿土,解决了出苗难的问题。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新技术,横山区还每年举办多场农业技术培训会,邀请专家走进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技术员来到地里现场给我们指导旱作节水技术,现在庄稼的产量大大提升了。”韩岔镇农民马秀莲试种的5亩谷子,预计产量要比传统种植翻一番。
旱作节水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应对了干旱等不利自然条件,让黄土高原上的农田焕发新生,更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的提升。截至目前,横山区粮食播种面积已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建成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1.3万亩,累计建成并推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16万亩。
“节水农业不是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让土地更有活力、让农民更有希望的民生工程。我们将继续扩大旱作节水技术覆盖面,实现既节水又提质,真正让旱作节水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横山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