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7 16:54:59 李佳翊
以全国劳动模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研究员、原陕西省农科院副院长李立科为原型的电影《旱塬》播出后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好评。而在《旱塬》之外,回忆起与李立科老师并肩奋战的岁月,原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驻甘井试验站站员、年过七旬的刘全录老师数次哽咽,他的讲述,又把那段艰苦卓绝而又可歌可泣的驻站岁月有血有肉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不只是掘地三尺
合阳地处渭北旱塬腹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初,当地由于干旱缺水粮食常年歉收,人民群众常年吃不饱肚子。
影片一开始,李老师前往甘井调查时“人均年纯收入35元、口粮不到300斤”,当地居民只能吃搅团、喝野菜汤充饥。李老师毅然辞去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职务,携全家定居渭北旱塬农村建立甘井试验站,探索用科技改变穷困的方法。
为了让当地群众理解“以磷促根”的效果,影片中展现了一个情景,李立科老师带着试验站的同志们一起“掘地三尺”测量小麦根长,让百姓眼见为实。这一幕情景着实令观众震惊。
《旱塬》中李立科用小麦根系向下深扎的事实教育合阳群众科学施肥
“当年连合阳县县委领导对’以磷促根’的观点都持怀疑态度,更别说农民。”刘全录老师回忆道,“为了说服农民施磷肥,我们亲自开着拖拉机上田里给农民施肥,一半施磷肥一半不施,农民看了施磷肥的麦子长得好才开始信任我们。”
刘全录老师介绍,为了弄清楚旱塬的土到底缺什么营养元素,老李带我们几乎走遍了合阳每一块田,像勘探队员一样用炮铲取土样带回实验室化验,一天磨坏几双白线手套是常有的事。
“直到第一年麦子丰收后,李老师’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观点才得到认可。”刘全录老师的话,让我深刻理解了甘井第一次丰收后百姓争相端着花膜上门道谢的真诚与感动,不由得再次泪流满面。
而正是“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两项突破性技术,才将旱塬小麦亩产从百余斤提升至八百斤,为旱区小麦生产作出巨大贡献。
“怎么能有这么好的人啊”
影片中,从初到渭北旱塬考察时看到当地百姓生活穷苦、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被乡亲们指着鼻子骂的羞愧,到看到青年村民浪费磷肥的生气和心疼、对待退伍的儿子工作安排问题时坚持原则的克己奉公,再到不幸患癌住院后百姓争相到医院看望的急切与不舍,李立科老师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爱戴。
《旱塬》中合阳群众让李立科品尝小麦增产的成果
“李立科这个人一生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和同事如同亲人、对自己家人的要求却近乎苛刻。”刘全录老师感慨道,“当年的条件比影片里还要艰苦。甘井缺水,我们就用农村的土法子拿白土和了水包在瓶口,过滤黄河滩涂上的盐碱水喝;没粮吃,我们就只能拿柿子皮煮水充饥。”
刘全录老师介绍,那个时候确实总有年轻的同志因为条件过于艰苦想要离开,而老李总是勉励我们再坚持一下,说合阳的百姓需要我们。回忆至此,刘全录老师几乎泣不成声,“90年代我调到长武县工作,老李来长武作报告的时候还专门来看了我,怎么能有这么好的人啊!”
刘全录老师观影后在向记者讲述李立科老师的故事
而这样的好人,群众没有忘记。著名作家陈忠实、陕西日报记者田长山为他创作了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合阳县在他工作的地方建立了“李立科纪念馆“,甘井村村民自发将一条新修的路命名为“立科路”,陕西日报用整版以《金色麦浪,诉说着一个人的传奇》为题追记他的事迹,渭南宣传微信公众号为他策划推出了《渭北大地上的“当代后稷”》,直至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推出电影《旱塬》。
(作者简介:李佳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1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