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8 11:13:14
乡镇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矛盾纠纷的“晴雨表”。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直面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各类矛盾纠纷往往交织叠加,化解难度大、牵扯面广。近年来,我们立足实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日常走访、矛盾调解、风险排查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贴合基层、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通过梳理群众诉求受理的“痛点”、分析矛盾化解的“堵点”、总结长效治理的“难点”,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矛盾纠纷化解“四解”工作法——以“解决”破题、用“解气”暖心、靠“解困”固本、凭“解释”清源,在家长里短中践行初心,在田间地头筑牢防线,让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成为凝聚民心的过程。这一方法既源于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治理目标的坚守,也凝结着干部下沉一线、直面问题的实践智慧,在以更主动的姿态倾听民声、以更精准的举措破解难题、以更贴心的方法化解矛盾、以更长效的治理固本培元,切实筑牢基层平安稳定的“压舱石”。
“解决”:直击痛点的“靶向治疗”
矛盾的本质是“问题”,化解的核心在“解决”。基层纠纷看似琐碎,却连着群众的“心头事”:宅基地边界的几厘米争议、赡养老人的一碗热饭、劳资纠纷里的几百块工钱……若不及时解决,小问题可能拖成大矛盾。我们坚持“问题不解决不放手”,建立“受理——研判——分流——处置——回访”全链条机制,让每个诉求都有“落脚点”。
塬树村的赵大爷和孙大爷因房屋排水问题起了争执。赵大爷家地势低,孙大爷家新修的排水管道让雨水都流到他家院子,导致积水严重,赵大爷与孙大爷理论未果,双方情绪激动,村网格员了解情况后,迅速上报乡综治中心,我们受理了这起纠纷并由司法所、城建部门分管领导和村干部组成研判小组,实地查看并分析问题,认为需兼顾两家实际情况和排水规范,随后我们将纠纷分流,司法所负责调解和普法,城建部门给出排水整改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一周后,我们开展回访,两家已经和好如初,赵大爷笑着说:“排水问题解决了,心里也畅快了!”,赵大爷对处理结果非常满意。
近两年来,云梦乡通过工作法,矛盾纠纷平均化解周期从28天缩短至12天,重复信访率下降80%。群众说得实在:“干部肯办实事,我们就没必要‘闹’。”
“解气”:疏通心结的“情感疗愈”
基层工作常遇到一种情况:问题解决了,群众心里还是“堵得慌”。有位老人因子女不赡养而上访,我们协调子女按月给了赡养费,但老人还是天天来哭诉。细问才知,她要的不只是钱,更是子女的关心。这让我们明白:矛盾里藏着“情绪账”,化解需先“解气”。
“解气”不是“哄人”,而是用真诚换真心。面对情绪激动的群众,我们先递上一杯热茶,搬来一把板凳,让他们把“委屈”“愤怒”全说出来。有次接待上访户范某,他因村上修建护坡,拆除了自家院墙和厕所的赔偿款不到位,心中愤懑,我们及时稳定安抚情绪,之后协调村委会用一周时间帮他解决了问题,他临走时说:“其实钱早几天晚几天没事,就想找个地方‘说理’,你们肯听我说话,我气就顺了。”
对积怨较深的纠纷,我们善用“乡情调解”。南古村牛家父子因赡养问题反目成仇,好几年没来往。我们请来了他们的叔伯、村里的老支书,在老院子里摆了一桌家常菜。酒过三巡,老支书对牛家儿子说:“你小时候发烧,你爹背着你走了十里山路去医院,这点情分不比赡养的义务重啊!”一句话戳中泪点,父子俩抱在一起哭了,多年的疙瘩当场解开。
我们常说:“群众气顺了,道理才听得进;心结打开了,矛盾才散得去。”近一年来,通过“情感疏导+纠纷调解”,90%的信访群众表示“气消了、怨没了”。
“解困”:拔除根源的“长效治理”
有些矛盾像“割韭菜”,解决了又复发,根源在于背后的“困局”没打破。比如有的家庭纠纷,表面是婆媳吵架,实际是老人看病难、孩子上学远;有的邻里矛盾,看似是琐事摩擦,实则是就业无门、生活拮据。我们坚持“化解纠纷+解决困难”双轨并行,让矛盾失去“滋生土壤”。
南堡村的脱贫户刘某,因妻子重病借了高利贷,无力偿还时被债主堵门。我们赶到时,刘某浑身发抖,情绪激动,债主在一旁骂骂咧咧。调解中,我们先稳住双方情绪,协调还款期限,又联系乡卫生院为他妻子办理慢性病医保并申请了临时救助,还介绍他到村上的公益性岗位上班。一年后,刘某还清了全部欠款。他说:“不是我想‘耍横’,是真没活路了。你们帮我解了困,我哪还有心思吵架?”
近两年来,我们在矛盾化解中发现并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00余件,其中帮助50余人就业、30余户申请低保、50余名患者纳入医疗救助。
“解困”的关键是“长效”。我们建立了“矛盾纠纷——困难台账——帮扶措施”转化机制,把每次调解中发现的民生问题,分类移交民政、社保、农业等部门,形成“调解一件、帮扶一片”的效应。如今,云梦乡因“生活困难”引发的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5%,群众说:“干部不光管‘吵架’,还管我们过日子,这样的治理,我们盼着!”
“解释”:筑牢防线的“源头预防”
不少矛盾源于“误解”:政策没看懂、规定不清楚、流程不明白,群众心里就容易“打鼓”,甚至觉得“干部偏心”。比如有人以为“低保是靠关系拿的”,有人觉得“拆迁补偿是干部说了算”,这些误解若不澄清,就可能引发猜疑和冲突。我们把“解释”作为“预防针”,让政策透明、情理公开。
我们创新“政策宣讲接地气”模式:在村委会门口摆“板凳课堂”,用“拉家常”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集市上设“法律咨询台”,用“案例说”解土地政策;给老年人发“图文手册”,把社保流程画成漫画。有次宣传“退耕还林补贴”时,有人喊:“补贴是不是被干部贪了?”我们当场调出财政发放记录,让领取补贴的村民上台“现身说法”,当场就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解释”到位,信任就生了根。近一年来,我们开展政策宣讲126场,覆盖群众3000余人次,因政策误解引发的纠纷下降61%。群众说得好:“话说明白了,心就齐了;理讲透了,气就顺了。”
云梦乡推行的“四解工作法”,以“解决”为核心靶心,紧盯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难题,用“受理——研判——分流——处置——回访”全链条机制打通堵点;以“解气”为情感纽带,通过真诚接待、“乡情调解”等方式,让群众怨气有处诉、情绪能疏导;以“解困”为民生底线,依托“矛盾纠纷——困难台账——帮扶措施”转化机制,为困难群体撑起“保护伞”;以“解释”为沟通桥梁,用“板凳课堂”“拉家常”等接地气的方式,让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如今,这“四解”如四股暖流,在云梦乡的街巷村落间涌动,既解开了发展的“硬疙瘩”,也焐热了群众的“心窝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四解”工作法融入乡村振兴的各环节,让“解决”更到位、“解气”更顺心、“解困”更长效、“解释”更贴心,以扎根乡土的治理智慧,绘就基层和谐发展的新图景,为新时代乡村治理贡献云梦乡的特色经验。(通讯员: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