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0 12:43:40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闫瑜涛 齐巨儒
8月7日下午六点,陕西省三原县陂西镇蔡王村的中心广场上,锣鼓声如惊雷般炸响,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摆地摊的红泥小火炉次第点燃,油馍馍的焦香裹挟着花椒叶的辛烈在暮色中弥散……
这个曾因空心化沉寂多年的关中村落,正以“小村大集”为形,“家风小镇”为魂,演绎乡村振兴的夜间美学。
灯火阑珊处的顶层棋局
“你看,一个农村能发展成人气这么旺的夜市,确实令人感到震撼。有人在这摆摊,一周就卖了一百多辆电动车,这比县城那边还牛。我问了个卖面筋的摊贩,说生意好的时候一晚能挣八百多块,最近每天能落个四五百元……”在三原县陂西镇蔡王村党群服务中心,陂西镇党委书记李伟与记者拉起了家常。
记者留意到,李伟的公文包上还沾着田间考察时溅上的新泥。他向记者解释:“我们按照‘西菜、中粮、东工’的布局,积极推进蔡王村、西邓村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用夜市的‘流量杠杆’撬动家风小镇的文化纵深。”
“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脚踏实地的变革。夜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作为镇里“一把手”,李伟语气铿锵,如金石坠地。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蔡王村在法治建设和家风传承方面成绩斐然,还被民政部、司法部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他表示,希望以点带面,通过蔡王村的家风文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打造家风小镇,成为“第二个枫桥”,即在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方面成为新的标杆。
九人班子的七十二变
“胥书记,你来说说咱村的‘七十二变’。”李伟如是说。
蔡王村书记胥树勤马上接过话茬,黝黑的脸上写满自豪:“李书记送了东风,咱就扬帆,我要带领班子努力成为中华巨人最健康的细胞之一!”
旁边的李永新副主任插话:“汇报一下,胥书记是我们村的‘大当家’。他发起成立了蔡王村教育发展基金会,个人捐款累计1.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8名。他是市人大代表,还得过‘咸阳好人’等很多荣誉。”
这位56岁的村支书上任后,带领八名班子成员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多方“化缘”20万元,为全村安装视频监控设备,改善了村里的治安环境;四处筹资60万元,对全村8.2公里道路进行水泥硬化,让群众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争取国家人饮安全项目,铺设水管网3.2万米,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
青砖黛瓦间的文明密码
“一楼是三原陂西党性体验中心,二楼是家风馆。古书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们把玉壁的形象置于这个照壁之上,就是倡导学习君子之风。中间写了三行字:‘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家国一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下面这三块奇石,形似笔架,象征着我们三原的父亲山嵯峨山。照壁下方的图案蜿蜒曲折,象征着我们三原的母亲河清河……”来到家风馆的门前,村委委员娄小春打开了话匣子。
蔡王村将近年来评选出的一大批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媳妇、好公婆等,在家风馆最后一个展区集中展示,并把志愿活动与道德讲堂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诵读家风家训经典佳句,聆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讲述的家风故事,学习文明家庭和最美家庭事迹报道等活动,真正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
71岁的文建房老人正在附近教孩童用秸秆编“孝”字。这位老年协会会长亲身经历了家族祠堂从香火断绝到变身家风讲堂的嬗变:“现在年轻人办婚礼,流行来家风馆这边,这可比城里酒店有滋味多了。”
鼓点唤醒沉睡的基因
“咚咚锵——”
广场东侧,鼓槌翻飞,铜钹铿锵,几十名村民汗流浃背却激情四射、笑意盈盈。记者看到,有的鼓手还光着膀子,擂起鼓来豪情万丈。
组织者高峰告诉记者,锣鼓队成员年龄跨度很大,最年长的王大爷已七十八岁,最小的唢呐手小李同学刚满十四岁。“成立这锣鼓队,不为别的,就为把大伙儿的心拧成一股绳。咱要让这‘乡村交响乐’响遍关中!”他的话语间,透着一股泥土般的质朴力量。
“听!这鼓点,是咱蔡王村的魂啊!”汗水湿透衣背的高峰抹了把汗,指着手抄工尺谱上的标记:“鼓谱里藏着蔡王村六百年的精气神,这段《丰收令》要敲出‘兄弟同心’的节奏。”
鼓声穿过家家户户悬挂的家风家训牌匾,惊起文峰木塔檐角铜铃叮当。卖浆水鱼鱼的张婶,边打包边哼鼓点:“自打夜市开张,我家那口子再没喝过闷酒,天天在锣鼓队当替补。”月光如水,晚风裹着鼓声掠过玉米地,惊醒的却是蛰伏千年的文明根系。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表演,而是这个小村庄在乡村振兴浪潮中浴火重生的缩影。
此刻,蔡王村的灯火正与银河交相辉映。群众大舞台上,老腔艺人吼着新编唱词:“嵯峨山下灯火明,夜集不夜传家风……”这场始于烟火、归于文明的乡村振兴实验,正在千年古村的血脉里注入新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