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我国科研团队首创技术 破解农业“白色污染”难题

2025-08-20 09:47:43   

八月,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迎来再生稻收割期,千重稻浪随风起伏,一派丰收的景象。

望着沉甸甸的稻穗,蕲春县云杰再生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吕云清乐得合不拢嘴,“今年4月,我们在再生稻田里铺上了华中农业大学李强教授团队的秸秆地膜,效果令人惊喜。这不仅节省了除草剂、农药和化肥,还可预计增产10%到15%,更神奇的是,现在田里的地膜已经在降解中了。”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业地膜在助力农业增产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传统聚乙烯(PE)地膜难以生物降解,回收难度大,随着地膜使用量的逐年递增,残留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目前,市场上生物降解性能优良的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虽然强度高,但韧性不足,容易脆裂;而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等生物降解地膜柔韧性虽好,但力学性能不足,单独使用时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且成本高达每亩200元以上,难以规模化应用。

“我们的技术核心是‘变废为宝’,让秸秆成为地膜的主角,实现秸秆回收—地膜生产—田间应用—降解还田的绿色农业闭环。”李强介绍,团队通过秸秆细胞壁超分子构造原位调谐技术,实现秸秆粉末与客体高分子高通量复配,直接将原料成本降低40%。同时开发秸秆源木质素绿色塑化剂技术,替代传统工业塑化剂,使地膜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提升至国家标准的2—4倍,可耐受农作物全生长期的田间覆膜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秸秆源木质素不仅有助于地膜材料塑化成型,还能显著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作为土壤有机质组分,木质素还田后还可显著肥田。

据测算,该技术能精准调控地膜降解周期在40—180天,可匹配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在湖北油菜和水稻田间试验中,地膜在收获后可完全降解为有机肥料,既增温保墒,又环保经济,解决了地膜行业的多个痛点。

“秸秆地膜每亩成本仅为市售PBAT地膜的60%,价格优势显著,具备大规模替代潜力。”李强介绍,该成果被评为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十大新技术。目前,相关技术已落地云南、湖北、新疆、四川、江苏等多个种植场景,并在水稻、油菜、烟草、甘蔗、棉花、玉米等作物上完成百亩级示范应用,增产增收效益显著。

(据《科技日报》)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