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1:54:35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陇南成县红川镇韩庄村的青石板路上。早起的村民沿着洁净的环村路散步,孩子们在新修的文化广场追逐嬉戏,庭院里的月季与绣球在微风中摇曳——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是韩庄村以“四美工程”推动乡村蝶变的生动写照。从环境整治到生活品质提升,从庭院焕新到治理创新,这个小村庄正以多元发力的实践,奏响乡村振兴的和谐乐章。
成县红川镇良好的人居环境 红川镇供图
环境美:全域整治绘就生态底色
“以前村里的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柴火垛堆得比墙高。”谈及变化,村民韩小泽指着门前平整的水泥路笑道,“现在你看,路边栽着松柏,墙角种着花草,跟城里的公园似的。”
韩庄村以“三清一改”为突破口,掀起全域环境整治热潮。村“两委”班子带头成立攻坚小组,用三个月时间完成全村6个村民小组的“地毯式”排查,建立起包含650余个脏乱差点位的整治台账。针对42处路面塌陷,村里协调工程机械进行填埋修复,铺设砂石垫层防止二次破损;清理乱占耕地5.6亩;拆除2处侵占公共空间的违章搭建。
为建立长效机制,村里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数据显示,仅去年一年,全村就清运生活垃圾95吨,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86处。如今,5个文化广场功能齐全,配备了书画文娱室,体育场地与健身器材,9面文化墙绘上了农耕文化与家风故事,昔日的“脏乱差”已变身“洁净美”的乡村新地标。
庭院美:微改造点亮百姓生活
“这盆多肉种在旧瓷碗里,那排香葱栽在塑料桶里,既不花钱又好看。”在村民魏继邦家的庭院,各式“变废为宝”的创意园艺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曾因“院里堆杂物、墙角积灰尘”被列入“环境黑榜”的家庭,如今已是村里的“美丽庭院示范户”。
红川镇韩庄村的美丽庭院 红川镇供图
韩庄村坚持“不搞一刀切、鼓励个性化”的原则,引导村民打造“一院一景”。村里每月开展“清洁文明户”评比,由村民代表组成评审组,从整洁度、创意度、生态度三个维度打分,对获评的28户家庭授予流动红旗,并奖励花籽、菜苗等物资。为激发更多村民参与,村“两委”定期组织“庭院观摩会”,让村民现场交流改造经验:有人用竹篱笆围出“四季菜园”,实现蔬菜自给自足;有人在屋顶搭建“空中花园”,夏季可降低室内温度;年轻人学用废旧塑料瓶种起了蒜苗,“看着它们发芽长大,心里特舒坦”。
“以前觉得农村人过日子不用太讲究,现在看到邻居家院里干干净净、花红叶绿,自己也想把家收拾得漂亮点。”村民张红玲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态转变。如今,全村329户中八成以上打造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庭院不仅成为乡村的“颜值担当”,更成了承载家庭幸福的“温馨空间”。
生活美:小厕所撬动大变革
“以前冬天上厕所,得穿棉袄、戴棉帽,冻得直哆嗦;现在屋里就能上,干净又暖和,跟城里楼房一样方便。”说起家里的新厕所,村民彭军强的妻子笑得合不拢嘴。在韩庄村,这场“厕所革命”被村民称为“最贴心的民生实事”。
针对山区居住分散、地形复杂的特点,村里创新采用“集中+分散”的改造模式:在居住相对集中的3个片区,铺设2800余米地下污水管网,120户接入园区集中处理系统;对偏远散户,则推广三格式化粪池,186户实现污水就地净化、粪便资源化利用。改造后的厕所统一贴白瓷砖、装节水冲厕设备,村里还专门聘请2名管护员,定期对管网和化粪池进行清理维护,从源头解决了传统旱厕“蚊蝇多、异味重”的难题。
改厕不只是建厕所,更是改变生活习惯的契机。村里同步开展“卫生习惯养成”行动,通过村民大会讲健康知识、微信群发科普视频、文化墙画卫生漫画等方式,引导村民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定期消毒”的习惯。如今,全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5%,“如厕舒心”成了村民的新生活常态,邻里间讨论“卫生经”也成了日常。
治理美:多元参与凝聚共建合力
为巩固整治成果,韩庄村构建起多元共治体系:通过村民大会修订村规民约,将“每周一集中清扫”“垃圾日产日清”等要求写入其中,明确村民的环境责任;创新设立“党员责任区”,将全村划分为6个片区,由党员带头开展政策宣传、问题排查和矛盾调解;开设“积分超市”,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庭院美化可兑换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去年累计兑换积分1.2万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
如今的韩庄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邻里和睦、人心思进。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庭院美”到“治理美”,这场由内而外的蜕变,不仅重塑了村庄的物理空间,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如村口文化墙上的标语:“美丽家园共同建,幸福生活节节高”,这个小村庄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彭婉婷 杨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