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1 19:58:02
农业强则国家强,农民富则国家富。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蓝图中,科技正以惊人速度,推动传统农业实现深刻变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龚榜初,以三十余年的科研坚守与创新突破,在甜柿产业领域书写了一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从攻克甜柿砧木技术难关到培育“太秋”甜柿良种,从破解产业瓶颈到推动全国20余省份的果农增收致富,龚榜初团队用科技之力将“太秋”甜柿打造成乡村振兴的“金果果”,让无数山区群众走上产业富民之路,从而为助推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贡献了科技力量。
砧木技术 解开甜柿产业的“生命密码”
甜柿,这一兼具苹果脆爽、梨子多汁、哈密瓜香甜的优质水果,曾因砧木亲和性难题长期困于小众市场。我国传统柿子99%为涩柿,需脱涩处理才能食用,而甜柿可直接鲜食,市场前景广阔。然而,甜柿对砧木要求极为严苛,与国内习用的砧木嫁接不亲和,成为甜柿产业化发展的瓶颈。
“砧木是果树赖以生长发育的基础,决定着后期树体生长势、产量、果实大小、味道、树体抗性。”龚榜初团队充分认识到砧木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聚焦这一难题。历经30余年攻关,足迹遍布全国18省100多个县市,从50多个砧木类型中反复筛选、试验,最终成功培育出“亚林柿砧6号”——我国首个甜柿广亲和性砧木良种。这一突破性成果,开创国内柿砧木品种化先河,突破了长期阻碍我国甜柿嫁接繁殖的砧木瓶颈,实现甜柿能产业化发展。以“亚林柿砧6号”为砧木嫁接的甜柿,生长势强、根系发达、结果早、产量高,株产增幅达250%-400%,7-8年进入盛果期后亩产稳定在2000-2500公斤。更关键的是,该砧木使甜柿良种得到规模化推广。2021年,“亚林柿砧6号”通过浙江省林木良种审定,其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至80%,成为全国甜柿产业的“基石”。
培育“太秋”良种 打造甜柿产业的“黄金名片”
砧木难题的突破,为优质甜柿品种的推广铺平了道路。龚榜初团队以“亚林柿砧6号”为根基,育成以“太秋”为代表的系列甜柿良种。团队所育成的不同熟期、优质高产、市场价值高的甜柿良种,重塑了我国甜柿产业的格局。
“太秋”甜柿,以其独特的品质征服了市场:果实扁圆、单果重300-400克,肉质松脆如苹果,汁液丰盈似蜜梨,甜度高达14%-21%,兼具哈密瓜的芬芳,堪称甜柿中的“顶流”。因这一品种不仅口感卓越,更具备丰产稳定、适应性强的优势,为此团队通过全国55个地点的气候因子分析与品质测评,明确了‘太秋’甜柿适宜栽培区,明确太秋感官品质在区域间差异不明显,沿海、云南均是太秋甜柿的适宜栽培区。团队还筛选出了太秋良种优生区的 3 项气象指标,为良种生产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8年,“太秋”入选“中国最受关注的水果品种10强”,迅速成为高端水果市场的新宠,精品果售价曾达200元/个,市场均价亦稳定在20-60元/公斤。
团队通过不同成熟期甜柿良种搭配,延长了市场供应期。搭配育成“亚林46号”“亚林35号”等中晚熟品种,将甜柿供应期从9月延长至12月,覆盖中秋、圣诞、元旦等消费旺季,为产业长效发展注入活力。这一系列品种创新,使甜柿产业从单一品种、短期供应向多元化、全季覆盖转型,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科技转化落地 让“金果果”扎根贫困山区
科技成果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转化为百姓的“致富果实”。龚榜初团队深知,要让甜柿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必须将技术精准输送至最需要的山区。他们以“科技扶贫”为使命,深入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等贫困地区,开展了一场场“科技赋能、产业造血”的实践。
在广西恭城、平乐,40万亩柿林曾因顶腐病陷入危机。柿顶腐病曾造成主产区大面积产量损失60%以上。对此,龚榜初带领团队顶着酷暑深入田间,历经多地调研与国际专家协作,最终明确柿顶腐病是生理性缺钙所致,团队解析发病机理,提出科学防治技术体系,大面积推广示范,发病率从30%-50%降到3%以下,亩增产30%,亩增效500-800元,挽救了当地支柱产业,解决了柿产业难题。这一案例,成为科技破解产业危机的典范。
团队通过品种配置、花果管理、避雨栽培防黑斑病,目标产量下简化树体管理和修剪,科学配方施肥,生草栽培等栽培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形成了甜柿绿色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制订了标准。
在浙江、云南等地建立轻简化栽培示范林2万亩,辐射推广20万亩,生产成本降低10%-15%,优质果率、效益提高20%以上,亩效益超 1 万元,甜柿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果果”。
带动产业链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的“甜蜜画卷”
随着砧木与品种技术的全国推广,“太秋”甜柿产业已形成覆盖20省份、种植面积超50万亩的“甜蜜版图”。其经济效益之显著,远超传统农业:亚林柿砧6号+太秋甜柿,成为全国山区发展重点推广的品种和技术,目前售价20-60元/kg,亩收入1-5万元,建成“一亩山万元钱”甜柿高效模式,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现全国发展迅速,每年新增约 2 万亩,浙江等许多省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涌现一批甜柿年收入20-200万元大户。“亚林柿砧6号”荣获浙江省首届知识产权奖二等奖。
当前,团队正深化甜柿分子育种研究,挖掘抗逆、高品质基因,构建现代化育种体系;同时,优化轻简化栽培技术,研发避雨防裂、智能配方施肥等创新方案,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率。团队牵头组建的“国家林业草原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汇聚全国力量推动甜柿产业标准化、智能化发展。面向乡村振兴新征程,龚榜初信心坚定:“要让更多山区群众通过甜柿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未来,随着新品种、新技术的持续输出,“太秋”甜柿产业必将以更强劲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果业画卷中绘就更璀璨的篇章。(宫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