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13:37:01
“产业要兴,我必谋之;椒农要富,我必促之。”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区人大代表、陇南市花椒产业协会会长郭万书用深耕实干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分量。面对花椒产业提质增效、椒农持续增收的期盼,他以“三产融合强根基,全链赋能促升级”的发展思路,从基地建设到园区打造,从产品研发到市场拓展,全维度推动武都花椒产业做大做细做强,书写了一段新时代人大代表助力产业发展的奋进篇章。
产业发展之盼:全链升级成“心头事”。武都花椒名声在外,但长期以来,产业发展也面临“成长的烦恼”:一产端,部分种植基地标准化程度不足,绿色有机品质提升空间待挖;二产端,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品多以原料为主,附加值不高;三产端,仓储、交易、营销等配套服务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强。椒农们盼着“花椒能卖更好价”,商户们盼着“产业链条更顺畅”,推动花椒产业从“有规模”向“高品质、高价值”全链升级,成了当地产业发展最迫切的“心头事”。
带头破局发力:三产融合找路径。“产业要突围,就得攥紧‘三产融合’的拳头,让一产有根基、二产有活力、三产有动能!”面对花椒产业的发展瓶颈,郭万书的思路清晰而坚定。他从筑牢一产根基入手,在郭河乡建设2800亩绿色基地,眼下正紧锣密鼓推进绿色有机基地创建,就是要从源头提升花椒品质,让椒农的“钱袋子”先鼓起来。
同时他深知,没有加工转化,花椒的价值就“走不远”。2024年,他牵头启动建设占地50亩、总投资4.2亿元的陇南市花椒现代产业园区,瞄准的正是精深加工短板——园区不仅要提升加工能力,更要开发武都鲜花椒油、花椒芽菜酱等延伸产品,未来还计划联合科研院校研发更多品类,让花椒从“调味品”变成“多面手”。
全链赋能攻坚:平台搭建强支撑。产业要提质,关键在“打通最后一公里”。2025年,郭万书推动建设的两大平台成了花椒产业的“新引擎”:一个是武都花椒产地质量监管仓,免费提供仓储、金融服务、产销对接、质量监管四大核心功能,让花椒储存有保障、交易有底气;另一个是甘肃花椒交易市场,免费给商户提供铺面、仓库,直接对接终端市场,让武都花椒“出门就能遇买家”。
营销端更是“线上线下齐发力”。他带着武都花椒跑遍全国专业展会,春糖会、重庆火锅节上总能看到武都花椒的身影;线上则全面入驻淘宝、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品牌旗舰店,构建立体营销体系,让“武都花椒”的招牌越打越响。如今,花椒系列产品已被认定为陇南市名牌产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绿色食品A级等多项认证,还拿下了中国绿博会金奖、甘肃农博会金奖,品质和口碑双提升。
产业勃发有声:履职尽责显担当。“让武都花椒成‘金疙瘩’,让椒农跟着产业富,才是真履职。”郭万书常说这话,眼下他的规划更明确:重点打造全国最大的花椒集散中心和全国最大的花椒产地仓。从绿色基地里的茁壮椒苗,到产业园里的忙碌生产线,再到监管仓里码放整齐的花椒货箱,武都花椒产业的每一步升级,都藏着他“强三产、延二产、提一产”的实干身影。
如今的武都花椒,不仅是当地的“土特产”,更成了富民强区的“主导产业”。郭万书用全链布局的思路、带头实干的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为民谋发展”的承诺,也让武都花椒在三产融合的路上越走越稳,让更多椒农在产业升级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奔头”。(郭玺 孟小鹏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