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0:10:35
金秋时节,陕西眉县30.2万亩猕猴桃迎来丰收季。果园里,饱满圆润的果实挂满枝头,散发着淡淡果香;生产车间内,智能化分拣设备高效运转,一颗颗猕猴桃经过精准检测后被分装成箱;物流车上,贴有承诺达标合格证的猕猴桃正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是眉县猕猴桃产业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严守安全底线: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可溯”
“今年我们要守牢猕猴桃安全底线,提升品质高线,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孙亮的话语,道出了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核心准则。为实现这一目标,眉县构建起一套覆盖“生产-检测-销售”的全流程监管体系,用科技与制度为猕猴桃品质保驾护航。
在监管层面,眉县将174户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宝鸡市智慧监管平台,基地生产档案实时录入电子追溯系统,上市猕猴桃均加贴承诺达标合格证,真正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与此同时,全县搭建起“县、镇、企”三级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县实验室通过“双认证”,8个镇(街)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农残速测仪、冷藏柜等设备,每个村配备村级协管员,规模化龙头企业自建检测室。今年猕猴桃上市前,工作人员集中开展抽样检测,仅猕猴桃胶体金检测就完成3000多批次,为果实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
在源头管控上,眉县精准发力规范农业投入品管理。先后制定《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农药清单》《眉县绿色食品猕猴桃绿色防控技术》等多项规范,印发《眉县猕猴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从种植环节引导果农科学用药、生态种植。此外,全县在8个镇街设立9个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目前已回收废弃物2000多斤,既守护了土壤生态,也从源头减少了污染风险。“下一步我们将更新设备、提升检测能力,给每个乡镇配齐检测设备,让安全监管覆盖到每一片果园。”孙亮说。
科技赋能升级:从“传统后熟”到“即食领跑”
走进贝壳农业的生产车间,数字化分拣设备正高速运转,激光扫描间,猕猴桃的重量、大小、色泽,乃至果肉硬度、糖度、干物质占比等指标被精准捕捉,稍有瑕疵的果实便被自动分拣出来。工人师傅们则忙着将分级后的猕猴桃装箱、打包成礼盒,这些印有“眉县猕猴桃”标识的礼盒,即将发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成为中秋市场的“抢手货”。
“我们的礼盒装猕猴桃以绿心品种为主,每盒4.5斤、16-20枚,售价70-80元,凭借‘即买即食’的优势,在高端市场很受欢迎。”贝壳农业厂长黄鹏介绍,为破解传统猕猴桃“硬着不能吃,软了吃不及”的消费痛点,企业从种植到加工全环节发力:种植端采用有机肥与油渣培育,既滋养土壤又保障果实干物质积累,让果肉更饱满、风味更浓郁;加工端建设4座专业即食库,单批次加工能力达16万斤,2024年即食猕猴桃销量突破400万斤,“到手直接吃,硬果软心甜”的特点圈粉无数。
“国内高端猕猴桃市场长期被进口品牌占据,‘不可即食’是国产猕猴桃的主要短板。”陕西金桥果业公司副总经理李宝祥坦言,为打破这一局面,企业建立物理压差式智能移动方仓,通过增氧、控温等手段加速猕猴桃后熟,让消费者收到后无需等待就能享用。即食技术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协同:种植端制定栽培规范,确保果实干物质高、均一性好;采收端“先检测、后采收”,杜绝早采与人为损伤;销售端借助大数据精准催熟、运输、投放,保障5-7天货架期内品质稳定。
政企协同发力:从“一县一业”到“世界品牌”
眉县猕猴桃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全县上下“举县一致抓产业”的决心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全县‘首位产业’,通过提品质、强科技、延链条、树品牌、扩市场,以产业链升级、价值链延伸、供应链增效、创新链驱动为核心,全面推进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崔军强介绍。
如今的眉县,86个行政村全部栽植猕猴桃,种植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1%,户均栽植4.5亩,人均1.16亩,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0%以上来源于猕猴桃产业,这颗“小果子”真正成为百姓的“致富果”“幸福果”。面对未来,眉县锚定“百年产业、百亿产值”双百目标,实施猕猴桃“四改五提升”果业革命,全面推进果园设施化、全程机械化、管理数字化、营销品牌化、服务社会化“五化”进程,持之以恒强保障、优品质、提品牌,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从“眉县招牌”到“陕西名片”“国家品牌”,眉县猕猴桃正朝着“世界知名品牌、世界领先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甜蜜篇章”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