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党建驱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2025-09-12 13:15:27    白凌燕 师妮

党员带头整合零散耕地,拔除地界石;昔日沙丘上樱桃林硕果累累,成为致富新产业;无人机在制种玉米田里精准作业,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因大夏统万城遗址而闻名的靖边县红墩界镇,通过党建引领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重塑三产融合的产业生态,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成为塞北乡村振兴的典范。

20250912131600439-43-5a728.JPG_scale_.jpg

土地整合夯根基 三产融合添活力

红墩界镇曾面临着耕地零散难以规模经营的难题。2018年,镇党委勇挑重担,启动土地整合工作。白城则村党支部率先响应,创新推行“一户一田,一组一田,一村一田”渐进整合模式。党员们带头拔除地界石,推倒自家地棱,短短几年间,全村实现了“一村一田”,实际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相当于新增千亩良田。

如今,全镇7.6万亩耕地,流转率达86%。规模化经营让大型机械得以施展拳脚,效率提升40%,亩均成本降低26%。村集体通过“股权量化”模式统一流转土地,农户获得土地流转金、合作社分红和务工工资三重收益。村民高崇丽流转土地后,在景区务工年增收4万元,家庭收入大幅增长。土地整合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红墩界镇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红墩界镇作为陕北最大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制种面积占据全省半壁江山。镇党委坚持科学增产与品质提升并重,“土专家”樊新明等农户在智能灌溉、宽窄行种植等技术加持下,实现了亩株数增加、节水减肥且亩产大幅提升。

20250912131602181-90-f7a72.JPG_scale_.jpg

同时,镇里新引进3家玉米制种企业,与高校合作,实现了制种全流程精细、标准化管理。“红墩界种子”纯度高、发芽率好,行销全国10省。2024年,全镇制种产值达1.6亿元,订单农业让农户亩均收益超3500元,种业成为了红墩界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面对毛乌素沙地的侵蚀,镇党委将生态短板转化为产业优势。联合村的樱桃林成为致富新亮点,沙地樱桃糖度高、晚熟错峰上市,全镇樱桃挂果面积1000亩,年产值1000万元。

此外,“白杏振兴计划”让撂荒地焕发新生,600亩中药材种植也蓬勃发展。昔日的沙窝窝如今花果满山,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走出了一条生态与产业共赢之路。

文旅融合为红墩界镇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统万城遗址创5A级景区如火如荼,串联起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了沙漠探险、匈奴研学等项目。2025年,镇里重点打造张巴路沿线20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的愿景逐步落地。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将乡村旅游与农户庭院美化相结合,实现了人居环境提升与致富增收相得益彰。 

人才干部双驱动 乡村蝶变展新颜

红墩界镇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镇政府打造玉米制种乡村振兴示范点,吸引返乡创业人才,引进制种企业,与高校合作。本地“土专家”、返乡人才、外来技术骨干和高校科研人才齐聚一堂,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同时,该镇锻造了一支敢打硬仗、心系群众的干部队伍。镇党委以考核为“指挥棒”,将人居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效率等纳入考核核心指标,依托“干部成长积分制”细化考核。像王家坬村支书史宗亚,带领村民完成征地任务,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赞誉。

行走在张巴路,22.68公里绿化带取代了垃圾堆,统万城遗址旁200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开门迎客。“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的樱桃园开放采摘,这十来亩的院子一年能带来十几万元收入呢!”米福山笑着说。2025年,尔德井村捧回“全国文明村”金字招牌,成为生态宜居的最佳注脚。

夕阳掠过统万城遗址,张巴路新装的路灯次第亮起,亿华煤矿的塔吊与无垠玉米田在暮色中交响,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见证着这片土地的破立新生。在这片曾受风沙侵蚀的土地上,该镇党组织以“破立之道”重塑生产关系、激活发展基因、凝聚人心力量,让塞北荒野长出振兴硕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张慧慧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