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 15:56:30
时光荏苒,镌刻铿锵前行的足迹;岁月如歌,见证日新月异的蜕变。
过去五年,陈仓区坚定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成绩单亮眼夺目: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17%和1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提升21.9%和37.7%;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0.7:43.9:45.4,“三产领跑、二产提质、一产增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日益清晰。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市第一方阵,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民间投资增长63.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62.2%,位列全市第二。
“十四五”以来,陈仓区在宝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总抓手,聚力打好“八场硬仗”,扎实推进“十项重点任务”,聚焦“陈仓崛起”总目标,深入实施“一五六八”发展战略,全力以赴强工业、兴商贸、促开放、稳农业、惠民生,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陈仓区坚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4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6%。民营经济活力迸发,民间投资增速63.2%,非公经济占比62.2%,实现质效双升。中车时代新基地、大窑饮品智能工厂、青啤优活天然矿泉水、牧原30万头生猪养殖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庄里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中国供销宝鸡现代农产品物流园、苏陕电气电子航空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亚钛新金属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76亿元,财政支出28.3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43309元和19645元。
工业动能强劲提升。坚持“工业强区、实业兴区”,全区现有工业企业1327户,规上企业198户,涵盖26个工业门类、1500多种产品。重点产业链提升行动成效显著,北方动力发动机、聚和机械智能装备、瑞熙钛业高精度钛合金棒丝材等项目投产,“五群九链”加速成型,至2024年底九条产业链产值45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90%以上。秦创原(宝鸡陈仓)创新促进中心率先成立,高新技术企业7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5户,3户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户企业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3项产品获“陕西工业精品”。陈仓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文旅商体融合深入推进,建成国家4A级景区2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3个,九龙山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大水川入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后备库,西镇吴山正式运营,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九龙山旅游公路获交通运输部“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路”称号。陈仓社火入选国家首批非遗,出访30多个国家地区;社火脸谱、泥塑、皮影等非遗文创年产值超3000万元。魏家崖秦都邑“汧渭之会”遗址入选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区港联动稳步推进,海关监管场所主体完工,港务大道东段通车,阳平站成为中欧班列西安副中心,今年以来宝鸡港中欧班列开行415列,同比增长3倍。会展中心跻身西北中型展会优选场馆。奥莱小镇、青啤文化街区等8个夜间经济区域消费中心成熟运营,陈区获评陕菜美食地标示范区。“节会+”效应显著,啤酒节、马拉松、汽车家电博览会等连年举办,第四届宝鸡银杏音乐节将于国庆在新落成的银杏音乐公园举行,诚邀八方来客。
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紧抓宝鸡城区“东进”战略机遇,优化“三城两区”规划,推进城市品质与精细治理双行动,功能、设施、品位同步提升。2024年底城镇化率达54.6%,较“十三五”末提高5.4个百分点。清溪、陈仓、虢镇三座渭河大桥及虢磻路跨陇海铁路桥通车,滨河北路、高速南辅道等11条主干道投用,虢镇大道成最美风景线。东西大街、和平路等19条道路完成改造,虢亚路、虢磻路、S104等21条“瓶颈路”“断头路”贯通,“六纵七横”路网基本成型。城市韧性增强,新建3个防洪排涝项目,改造3处铁路涵洞泵站。虢镇火车站片区改造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终结铁路棚户区历史,车站广场与体育公园全新亮相。改造165个小区477栋老旧住宅楼,惠及1.83万户。新建停车场16个、车位3130个,有效缓解停车难。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13.5平方米。生活垃圾收转运体系全覆盖,创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建成高标准农田13.6万亩、“吨粮田”12万亩,规模经营实现新突破,粮食安全水平提升。建成西北首个“无人农场”。农业农村部“田间日”活动、全省高标准农田现场会相继举办,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区农资供应联盟获评全国典型案例。周原镇油坊村上榜全国冬油菜旱地轮作高产案例。大力发展花椒、柴胡、苹果、核桃、中蜂、蔬菜等特色产业,“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格局初显,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年收入超百万元村11个、超千万元村2个。绿丰源农旅融合示范园获评国家级生态农场,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列养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9.8%。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7个,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区。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与“五治融合”模式,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生态底色愈发靓丽。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巩固秦岭“五乱”整治成果,完善“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体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3个渭河滩区治理工程投用,清水绿岸惠及民生。金陵河幸福河湖项目通过水利部评估,成为西北首条幸福河湖。渭河花海成网红打卡地,累计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入选生态环境部最美家乡河案例。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8天,同比增加36天,改善幅度全市第一,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连年保持在80%以上。“家门口就业”“四市促就业”模式深化,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农村转移就业年均超14万人,城乡公益岗位安置3851人次。农民工维权“133N”模式、集体经济补助居保镇级全覆盖获人社部肯定。“双减”与教育质量提升并行,新建扩建实验幼儿园、博悦小学等14所学校,增加学位11880个,普惠园占比98.4%,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中高考成绩连年提升,2025年高一录取率85%,居全市第一。两个医共体总院运行,陈仓医院按三级综合医院管理,区中医医院内科楼投用在即,3家卫生院达“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标准,区域就诊率超90%,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区。“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完善,陈仓养护院即将投用,新增日间照料中心1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个、普惠托育机构15个。全民健身与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新建健身步道25公里,“万步有约”、周末篮球联赛、“村BA”赛事火热,“15分钟健身圈”城区全覆盖。“文化夜市”“戏曲进乡村”“月月有秦腔”等惠民活动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