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扎根大地 勇担使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关党委四支部联合观影《旱塬》深刻感悟“西农精神”

2025-09-18 16:01:24   

9月1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关党委国资支部、人事人才支部、计财支部与科研院支部携手,共同组织观看纪实影片《旱塬》。该片以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同志为原型,生动再现了这位农业科学家扎根渭北旱塬三十余载,凭借科技力量攻克旱地小麦低产难题的艰辛奋斗历程,让在场观影老师们深受触动。

20250918154956167-1-46d06.jpeg

从“旱塬”到“粮仓”:书写科技报国的西农使命

影片中,李立科同志毅然辞去省农科院副院长职务,放弃城市里优越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带着对农业的热忱、对农民的牵挂,扎根于贫瘠缺水的渭北旱塬。沉下心来开展长期、大量的田间实验与技术探索,最终创新提出“以肥调水”技术,成功实现旱地小麦亩产从百斤到八百多斤的跨越式突破,让昔日荒凉的旱塬逐渐变成高产的“粮仓”。

这份“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坚守,正是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诚朴勇毅”校训的生动诠释。观影后,国资处党员谭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李老的故事与我校赵洪璋院士培育‘碧蚂1号’、山仑院士扎根黄土高原开展研究的经历一脉相承,他们都是‘西农精神’的践行者。作为土地资源管理者,我们更要守好每一寸试验田,为农业科研筑牢坚实阵地。”

“党支部联学+业务联动”:以初心为舵凝聚服务合力

“农民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方向。”李立科同志的这句话,在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他研发的“以肥调水”技术,不仅填补了我国旱作农业领域的理论空白,更让数百万农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这份“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为民情怀,也让在场党员干部深刻反思高等农业教育的初心与本质—既要追求学术高度,更要贴近农业实际、回应农民需求。围绕影片内容,各支部结合自身业务展开深入研讨:计财支部以影片中“科研经费紧缺仍坚持攻关”的细节为切入点,探讨优化农业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国资支部则结合前期调研李立科纪念馆及渭北试验基地的见闻,提出“盘活校内土地资源,支撑旱区农业研究”的工作探索;人事人才支部围绕“在探索人才培养与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的传递扎根一线的实干精神”展开讨论;科研院支部的同志们表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要学习以李立科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把实验做在田野,把文章写在大地,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钱袋子,为全面乡村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薪火相传:以担当为责,当好新时代“麦田守望者”

在观影后的交流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李立科同志的故事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激励当下的精神坐标。如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着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新课题,更需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力量。作为农业高校的教职工,大家纷纷表示:既要接过老一辈科学家“俯身大地、扎根一线”的接力棒,坚守农业科研与教育的初心;也要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主动拥抱科技变革,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突破瓶颈、抢占先机,努力成为新时代的“麦田守望者”。

此次联合观影活动,让抽象的“西农精神”转化为具象可感、可学可做的榜样力量。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言——“每一粒麦子都是对大地的承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体教职工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扛起兴农强国的使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新的“旱塬奇迹”。(作者:刘毅 麻丽平 姚虎 张兵 )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