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刘生权三十余载治沙路

2025-09-18 17:56:29   

毛乌素沙地南缘,榆溪河畔的晨光中,51岁的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生权俯身捧起一杯湿润的沙土。在他身后,樟子松林在晨风中泛起绿浪,沙柳丛中传来清脆的鸟鸣。“三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流动沙丘,现在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三倍。”这场绿色革命的背后,凝聚着一位科技工作者三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从青葱岁月到知命之年,他将全部心血倾注在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事业上,用科技的力量改写着这片土地的命运。

沙海植梦——青春在风沙中淬炼

1994年的榆林,沙进人退的困局亟待破解。刚从林校毕业的刘生权毅然选择留下,成为榆林林校实习林场的一名普通技术员。面对茫茫沙海,这个年轻人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片土地绿起来!”

在实习林场的日日夜夜,刘生权与同事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300亩高标准苹果园的建设中,他创新采用“深沟栽植+地膜覆盖”技术,使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120亩苗圃地里,他系统引进富士苹果、大扁杏、酥梨等经济树种,筛选出8个适生品种。

“记得有年春天,一场沙尘暴毁了我们半个月的心血。”刘生权回忆道,“但科研就是在失败中前进。”正是这种坚韧,让柳卜滩教学实习基地从蓝图变为现实——182.5亩示范基地里,有紫叶李、红叶小波、金叶莸等优新特苗木的引种试验,有樟子松、圆柏、国槐、云杉等绿化苗木的定植繁育,有为林业专业学生指导实习的试验田和样方地,教学实习与技术推广工作成为榆林防沙治沙的“绿色样板”。

精准施策——科技赋能解生态方程

2011年,刘生权任榆林市林业工作站副站长,将科研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生态战场。在红碱淖湿地,他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肖红团队合作开展遗鸥种群研究,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他还积极救治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管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新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陕西省地方保护植物9种,为榆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2年,榆林市首个中德财政合作项目落地榆林,刘生权与团队在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导下,在项目实施的同时,从决策管理体制、实施技术、植被管理技术等不同层面开展了长达六年的研究工作,创建了沙地再治理榆林模式,为陕北长城沿线沙地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模板,研究成果荣获2020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智慧林业是刘生权参与的又一创新实践。他参与开发的林业物联网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的立体监测,实现百万亩林区精准管护。“就像给每棵树装了身份证,”他演示着系统,“生长状况、病虫害预警都能实时掌握。”这项技术获2021年榆林市科技一等奖,目前已在全市林草系统推广应用。

绿润民心——生态福祉绘就幸福画卷

2017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刘生权参与编制的《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年)》,目标明确、定位精准,创造性提出“一核、二区、三带、四廊、多片、多点”总体布局框架,在榆林中心城区核规划建设“一带穿城、两屏围城、四水入城、五廊贯城、多园靓城”的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从森林生态、产业、文化、支撑四大体系布局市域森林城市建设,将国家森林城市40项指标全部融入规划之中。经过全市的努力,榆林人的创森梦如期实现,2019年10月成功摘得“国家森林城市”桂冠。如今的榆林,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一幅“塞上江南”的美景,实现了“南部林果飘香、北部绿染沙漠、矿区绿化美化、城乡翠绿环绕”的森林榆林目标。

“过去种树是为活命,现在是为美好生活。”在绥德县马家坬村,曾经的贫困户马向荣展示着桃树、杏树的长势:“刘所长带领团队教我们全年综合管理技术,为我们免费发放优质高产蔬菜品种。”刘生权团队推广的生态经济模式已带动许多农户增收,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

投入使用的“智慧林长”系统,让生态保护有了科技铠甲。去年,系统及时预警减少了森林火情。“科技让生态保护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基层护林员李师傅竖起大拇指。

薪火相传——在沙漠里播种希望

在科研与管理的同时,刘生权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深知,人才是推动林业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于是,他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林业科技人才。

在榆林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的试验田里,青年工程师张继娜正在开展沙地柏扦插育苗试验。“刘所长常说,科研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已承担中、省、市课题百余项,获专利56项。刘生权创建的“双培双带双提升”培养模式,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在榆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里,刘生权经常组织学术讲座和科学研讨,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所交流指导,每年举办技术培训10余场,累计培训林农3000人次。他还鼓励年轻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脱颖而出,成为了推动榆林林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丰碑——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担当

三十载春秋,青丝变白发。刘生权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幅对比照片:一幅是90年代黄沙漫天的榆林,一幅是如今绿意盎然的城市全景。“这是最好的奖章。”抚摸着照片,他目光坚定。

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就在于:“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生态改善的红利。”

站在新起点上,51岁的刘生权又有了新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永续工程,我们要一茬接着一茬干。”研究植物替代沙蒿,减轻鼻炎患者症状;选育无絮杨柳,减少居民过敏;推广樟子松嫁接红松,实现沙区提质增效的二次飞跃;引种驯化同纬度地区优新特绿化苗木,丰富绿化树种,提升区域生态治理水平。

夕阳下,他走向苗圃的背影,与苍翠的林木融为一体。远处,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滋润着新栽的樟子松。三十载光阴流转,当年亲手栽下的树苗如今化作遮天蔽日的防护林,年轮里镌刻着一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热血写就的绿色传奇。这传奇仍在续写——当春风吹过毛乌素沙地,每片新叶都在诉说:有一种坚守,能让沙漠开花;有一种信仰,可教山河换装。

来源:中国网
编辑:张慧慧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