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19:39:11
金秋时节,靖边县东坑镇处处洋溢着节水增效、产业兴农的活力。9月17日,硬地梁村的滑子菇种植基地大棚内,微喷系统正氤氲着细密的水雾,滋润着一簇簇鲜嫩欲滴的滑子菇。农户们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调控湿度、采摘、分拣,将这枚破解“水困”的“金蘑菇”打包外运,丰收的喜悦溢满田间地头。
曾经深陷水资源超采困境的东坑镇,通过发展节水型滑子菇产业,不仅破解了传统农业高耗水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探索出一条“以水定产、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让节水农业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长期以来,东坑镇村民以种植玉米、大田蔬菜等传统作物为主,但这些作物都是名副其实的“用水大户”。数据显示,传统玉米亩均年用水量高达160立方米,拱棚蔬菜耗水量更是远超这一数值。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不仅农业发展陷入瓶颈,区域生态环境也承受着持续压力。“再按老路子种下去,地要荒,水也要干了。”东坑镇党委书记刘伯的担忧,道出了当地农业转型的迫切性。
面对“水困”难题,东坑镇党委政府将突破口锁定在节水型农业。经过多方调研,滑子菇种植凭借显著的节水优势成为首选。与传统作物相比,滑子菇种植通过配套智能化灌溉系统、微喷带灌溉等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精准管控。在硬地梁村滑子菇种植基地,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微喷系统按需雾化供水,用水量可精确到每平方米。数据印证了节水成效:滑子菇亩均用水量仅60立方米,较传统玉米节约用水60%,每亩每年还能节省水电费约100元,既缓解了水资源压力,又降低了种植成本。
“省水只是基础,能赚钱才是留住农户的关键。”刘伯的话,点出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硬地梁村今年建成的8个滑子菇大棚,每个大棚放置菌棒1万棒,每棒产量约2.5斤,按当前每斤4元的零售价计算,单个大棚总产值可达7万元。扣除4.2万元菌棒成本和1万元人工成本后,每个大棚年净利润达1.8万元。这一收益远超传统玉米种植。“过去种玉米,辛苦一年亩均收入仅千元左右,如今滑子菇产业让村民收入翻了数倍,且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种植队伍。”硬地梁村党支部书记钟光招感慨道。
东坑镇并未止步于单一的种植环节,而是以滑子菇产业为核心,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推动节水农业向纵深迈进。下一步,当地计划建设滑子菇初加工基地,开发烘干、腌制等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滑子菇品牌,让“小蘑菇”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此外,东坑镇还将探索“滑子菇+”种植模式,通过滑子菇与其他节水作物轮作、套种,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如今,硬地梁村的“水困突围”已形成示范效应,周边村庄纷纷前来考察学习,滑子菇种植模式正逐步在东坑镇乃至靖边县更广范围推广。从“因水而困”到“因水而变”,再到“因水而兴”,东坑镇以滑子菇产业为纽带,不仅破解了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农业发展难题,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既守护了地下水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又让村民腰包鼓起来、乡村产业强起来。
小小滑子菇,承载着东坑镇农业转型的大梦想。在这条以节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路上,东坑镇正以更坚定的步伐,推动节水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让“以水定产、绿色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为更多水资源紧缺地区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东坑经验”。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符金壮 通讯员 白凌燕 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