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8 09:55:09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张朝辉 葛婷
编者按:“一份土地情,一个育种梦。”难以割舍的小麦情怀,让众多小麦专家扎根黄土,以土地为家,与小麦为伴,以育种为生,数十年执着坚守,把青春热血洒在皖北大地上。
4月12日,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推进大会上,安徽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领取了“多穗多抗超高产小麦华成3366选育与配套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一粒麦种从研发到落地推广,科研人员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突破和成就?让我们一起探访一等奖获奖者刘良柏背后的成功秘诀。
四月的皖北,麦穗青青,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在安徽华成种业农科院的小麦试验田里,育种人员正俯身观察小麦长势……
安徽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
立足研发打好种业翻身仗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成种业”)是在原宿州市种子公司基础上改制、引进战投后建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由现代种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安徽现代农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宿州市工业投资集团以及华成种业员工共同出资成立的央企持股公司,是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小麦经营量全国20强企业中排名第六。公司一直以推广优良品种为使命,以“农民的丰收,我们的追求”为宗旨,聚焦小麦育种开展技术攻关,不断取得新突破,带领农民实现增产丰收。
安徽沿淮淮北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常年超过3000万亩,对安徽省粮食生产乃至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地处南方麦区与北方麦区的过渡区域,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干旱、冻害、干热风和赤霉病等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土壤类型以中低产砂姜黑土为主,具有结构性差、质地粘重等不良属性,导致小麦播种质量差、缺苗断垄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该区域小麦稳产丰产和生产潜力的挖掘。
安徽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左)和总经理王平信领取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证书。
“种子是农业芯片,要打赢种业翻身仗,就要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华成种业董事长刘良柏告诉记者。立足区域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在他的主导下,华成种业联合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省种子管理总站、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单位,以“多穗、多抗、丰产”为选育目标,历时10多年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作为国审小麦品种“华成3366”具有丰产性突出、多穗稳产、综合抗性强等特征,创造了亩产814.6千克的高产纪录,连续5年成为安徽省主推品种,已成为安徽自育小麦品种单产水平迈上800千克的领航品种。
“我们探明了小麦品种演变进程中‘生物量和收获指数提高、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叶片光合性能增强’等农艺性状和生理特征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重点突出区域适宜高产稳产的‘多穗多抗’育种目标,集成创新了‘重点组合、扩大群体、定向聚合、严格筛选’的高效育种途径。”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李文阳教授向记者介绍道。
“在栽培技术上,我们明确了主要栽培措施与华成3366产量形成、生理特性和抗逆性能的关系,以开源扩库为策略创新了增密减氮、氮肥后移等关键栽培技术,构建了‘三优精准栽培’绿色丰产稳产技术体系。”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杜世州告诉记者,通过“产学研合作+育繁推一体”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华成3366小麦品种目前已成为安徽应用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
华成种业农科院育种基地。
该项目主要参与者之一朱卫生介绍说,在华成3366选育的过程中,既要兼顾南涝北旱的地理环境,又要考虑亲本的拔节晚、灌浆快等特性,从而选育抗低温冻害,能够克服倒春寒问题。
作为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刘良柏,36年如一日,带领华成种业与省、市、县农业相关部门合作,结合高产创建等项目,采取科技进村入户、高产示范展示、培训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形式,成果在安徽、河南、江苏、山西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效果显著,为促进黄淮南部小麦大面积丰产稳产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安徽省创新领军人才、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诸多殊荣,并担任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种子协会理事、安徽省种子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科技兴企深耕麦田显初心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即使能发展到一定规模,也不可能更大更强。以推广优良品种为使命,华成种业的发展离不开华成人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刘良柏告诉记者,华成种业从1951年成立种子站,到如今成为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70年来,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与“求稳、务实、创新、提高”的核心价值理念密不可分。
首席小麦育种专家程守忠老师(左三)正在进行技术指导。
刘良柏认为,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的核心科技都是以种子为依托,只有视科技为灵魂、为信仰,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在刘良柏的大力倡导下,2010年投资1800万元兴建了天益青科学研究所和研发中心,后又成立了华成农科院、华成玉米研究所,用于开展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人才培养工作。“科技兴企,人才是关键”。目前,华成种业已打造形成了一支涵盖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育种等多方面人才的一流科研育种团队。
在天益青科研所,华成种业首席育种家,现年80岁高龄的程守忠仍在田间忙碌。当谈到为什么在他退休后还继续从事小麦育种工作,程守忠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因为爱好,另一方面是想用自己的技术为小麦育种事业继续发光发热、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爱国敬业不是嘴上说说,要有实际行动,用自己的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是我的本分。”程守忠说。
正是在像程守忠这样一批育种专家的科研攻关下,华成种业在小麦育种方面实现从高产到超高产再到抗病、优质强筋、晚播早熟等5+1重大突破:其中高产稳产高白度品种皖麦52连续4年被农业农村部定为黄淮麦区主推品种,这也是安徽省历史上首个亩产突破600公斤大关的小麦品种;超高产品种华成3366是安徽省第一个高产示范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小麦品种;绿色抗赤霉病品种华成麦1688、天益科麦5号的选育,为解决安徽省小麦生产上赤霉病防控难题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优质强筋品种华成2019,为黄淮麦区小麦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方向;优质面条专用品种华成2021(大地2018)在2019年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大会上荣获2019小麦质量现场鉴评面条组第一;迟播高产品种华成863,解决了黄淮麦区迟播小麦田的用种需求问题;华成865、华成5183、天益科麦6号、7号、8号等系列品种的选育,优势明显,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现已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地区科研育种创新核心基地之一!
“小麦育种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从组合配制、世代选择到品系鉴定、比较试验,再到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往往需要十几年,才能从成千上万个品系中选育出一个新品种。”回顾华成种业在小麦育种上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华成农科院院长闫启云感慨良多。她告诉记者,育种的成功率极低,即使是专家也不能保证一定能培育出新品种。但是,十次打网九次空,一次不空就成功。华成种业能在小麦育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离不开育种人的坚守和付出。
华成农科院院长闫启云正在田间观察记载。
优质可靠自育品种受青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华成3366自2013年通过国审后,一直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信赖。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三级调研员、推广研究员范荣喜给记者介绍道:“过去淮北地区主要种植的小麦以河南、山东和江苏等地外来品种为主,我省自育品种占不到主导位置,现在以华成3366为代表的我省自育品种逐年在扩大市场,这充分体现了安徽省小麦育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广大种植户对自育品种的认可。”
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种粮大户周茂丰,今年种植了600亩华成3366小麦,目前长势良好。“这几年来,一直种植华成3366小麦,最多时种植1000多亩。”为什么选择单一品种种植,周茂丰告诉记者,他看重的是其出苗整齐、易于栽培,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产量稳定,丰产潜力大。周茂丰介绍说,2019年在测产验收中,华成3366小麦单产840公斤,彰显了其巨大的丰产潜力。据悉,正常年份,华成3366亩产在600-650公斤,其他小麦品种在400-500公斤,每亩增产150公斤左右,丰产性强。
王山虎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种植了2000多亩华成3366,有着十多年种植经验的他,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也曾遇到难题。2017年,正值小麦生长期,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其种植的1800亩小麦,病害不等程度暴发。就在一筹莫展时,他想起华成种业能提供技术支持,在联系过后,专家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给出了诊断结果和防治方法。经过一个周期(7天)的诊治,病害大面积得到控制,基本未造成损失。
在当地和王山虎一样的种植大户马强,今年种植了2300亩小麦。他选择的小麦品种是华成种业最新审定的抗赤霉病品种天益科麦6号、天益科麦7号。“早在2014年,我就与华成种业结缘,在南京流转1400亩土地种植华成3366小麦。”马强告诉记者,2017年在华成种业的推荐下,抱着尝试的心态,他在宿州市埇桥区永镇乡开始种植天益科麦6号、天益科麦7号。当年的6月5日,正值小麦成熟收获期,突来的狂风暴雨致使当地小麦大部分倒伏,而他种植的天益科麦系列品种依然坚挺,未造成经济损失,这更加坚定了他种植天益科麦系列品种的信心。
对于种植户们的认可,刘良柏表示,华成的育种人将继续深耕麦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取选育出更多强优势品种,让农业增产,让农民丰收,打好种业翻身仗,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