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玉米“良种+良法+良机”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2021-04-28 19:07:00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小卫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自给率可达95%以上。我国农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不止一次地表示,玉米基本自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底线。玉米之所以能做到粮仓里装中国粮、耕地里种中国种,依赖的是科技进步与创新。

u=1887143376,2165536197&fm=26&fmt=auto&gp=0

玉米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增产潜力大,发展速度很快。玉米作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和果蔬于一体的多用途兼用作物,作为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近10年来总产量年均增长5.06%,单产年均增长1.83%,产能维持在2.6亿吨左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掌握粮食安全核心科技

以科技创新驱动为根本,解决“可持续”的问题,为粮食安全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陕西杨凌分中心、农业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农学院教授薛吉全近日向记者介绍,近10年来,我国玉米总产量增加的份额中面积贡献占64%,单产贡献占36%。未来要满足粮食安全的需求,不能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e11b7cb157e258c9ce4d30baf2ce11d8薛吉全教授在田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农业生产者日趋老龄化。薛吉全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玉米生产物资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机械作业投入的三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已占到总成本的42%-55%。为此,推动以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玉米生产方式变革,选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是必然选择。

从2010年开始,他带领科研团队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为重点,开展早熟、耐密、抗倒、脱水快、配合力高的玉米自交系选育工作,育成了陕西首个籽粒直收玉米新品种“陕单636”,随后“陕单650”“陕单620”“陕单660”等多个机收新品种纷纷问世。

src=http___www.360bot.com_Uploads_2015_8_28_images_140501246.jpg&refer=http___www.360bot

“‘陕单636’是陕西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陕单650’具有‘“三低一长’(田间倒伏率低、籽粒水分低、籽粒破损率低,站秆时间长)的特点,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过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过90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纪录,202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薛吉全说。

良种+良法+良机  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金钥匙”。薛吉全强调,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构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技术创新体系,在原创性玉米种质、关键技术和重大自主品种方面取得突破,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有效结合,“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要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一是要选用优良耐密品种,二是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三是使用全程机械化耕作过程,减轻劳动强度。这些都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53a3eff51b5cb032ebb69c6cd62ade9e

薛吉全团队通过培育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按照单项技术突破、综合技术集成、农机农艺融合思路,总结提出了以“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创建密植高质量群体的“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在陕西3个玉米主产区建立10-15个百亩示范田,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技术培训为抓手,建立科技成果快速传递通道,促进成果“落地开花结果”。 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多项全国玉米高产纪录,促进了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动,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

薛吉全介绍,玉米增密度提单产主要是在前期播种的时候要注意:1、选好机型。2、根据天气采取分墒播种。3、控制密度,要在原来播种量基础上增加百分之十,每亩控制在4500—5000苗。4、控制好深度,深度不要低于三公分也不要超过五公分。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播种后的管理要注意:1、及时做好间(苗)定苗。2、根据降雨情况,浇好四水,出苗水、拔节水、抽雄水、灌浆水。3、提倡使用缓控释肥,但后期如果缺肥的话要及时补肥。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