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风光无限的骆家坝古镇

2021-05-14 21:49:08   

文/田野

初夏的牧马河在阳光下宛若一条金光闪闪的绸带,水中的鹅卵石澄澈碧透、五彩斑斓。牧马河在云雾缭绕的米仓山峡谷中潺潺流动,迤逦而下数百里。

古色古香的骆家坝古镇静静的依偎在米仓山下,临牧马河顺势排开,静卧在这块风水宝地。

4.pic

骆家坝古镇又称惊军坝,在汉代就有了驻军,是古代川陕贸易重镇。宋至明清,汉中成为主要的产茶基地后,骆家坝则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古镇沿用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体现了陕南及巴山民居特色,两坡房、四合小院、深的天井,以木架作为主骨架,户与户之间以风火墙相隔,门头及窗雕刻精美,整体建筑结构布局独具特色,山水桥树,相映成趣。从河的对面眺望,古街绵延的瓦屋面掩映在树丛中,卵石砌筑的河堤形成三个不同的等高面,使得河边的景观变得生动而丰富,屋面上银白色的电视接收器又增添了古镇的现代气息。河里一群群白鹅在自由自在地游弋,安逸而静谧,这就是骆家坝古镇最常见的景色。

6.pic

在明清古街河对面、百年风扬古树下面,清晰可见清朝康熙年间建造的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参拜圣地——三圣宫遗址,现仍保留三间道观,里面供奉着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元始天尊,房前矗立一记录建造三圣宫的石碑,还有凌乱堆砌的石条,上面长着斑驳的青苔,历久弥香的沧桑感更加凸显,每当逢年过节,游人香客总是络绎不绝。   在古镇以东,牧马河支流救尸河西岸数公里,可见明清“大巴关巡检司”遗址,现仍保存完整一个记录修建川陕驿道的四方碑。明代设“大巴关巡检司”,关址设在西乡县西南钟家沟,地处牧马河与救尸河的交汇处,关隘设于救尸河畔,扼守西乡通往四川通江等地要道之咽喉。河两岸青山对峙,危岩高耸,古道蜿蜒沿河而上。拨开被荒草掩没的古道,揭去石条上岁月积沉下发黑的青苔,石级上千百年来马帮踩踏留下的蹄窝,清晰可见。陡峭的山道,石级上一个个深深的蹄窝,见证了古道当年的艰辛与繁忙。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仿佛远处依旧响着马帮骡马的嘶鸣……沿此再前行数百米,万丈悬崖处便看见迄今发现商周时期川陕最大悬棺墓 “神仙崖悬棺葬遗址”,这是西乡土著先民遗存下来的一处完整的悬棺葬。“神仙崖悬棺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巴山土著先民的伦理观念、宗教形态和民族文化交流等,提供了很好的研究价值。溪流宛转处,依稀存留一些原生态村庄和院落,有的是粉墙黛瓦,有的还是土墙房。房子周围绿树翠竹环绕,土鸡、小猫、小狗等家禽在房前院后嬉戏追逐。木门上通红的福字对联,院子里码放整齐的柴堆前抽旱烟的老汉,小孩子的嬉闹声、老汉吧嗒吧嗒嘬烟袋的声音,和巷子里豆腐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此时,时针仿佛拨转回半个世纪之前,只有影视片里才能看到的景象,一石一木、一人一物都透着静谧闲适,安宁和谐,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原生态村落。

8.pic

骆家坝古镇不仅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是富有红色基因的革命老区。早在1932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任命陈浅沦为军长兼政委,在此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及苏区,至今还留有军部遗址。“重阳起义”及震惊陕南的“马儿岩事变”就发生在辖区回龙村。1932年10月,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曾在钟家沟玄天观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出了入川的重大决定,史称红四方面军史上的“遵义会议”。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拨,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红军就解放了通江等县,迅速在川北打开了局面,于1933年2月诞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目前保存较好的主要革命文物有“川陕赤北县第五区苏维埃政府”长方形木质印章、钟家沟路边墙头上红军留下的“只有苏维埃天下苦人才有饭吃”大幅标语等实物23件。如今红二十九军旧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pic

骆家坝镇位于西乡西南部,地处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带、汉江最大支流牧马河源头,镇域面积202平方公里,距县城45公里。骆家坝镇自古以来是陕西进入四川的交通要道,优美的生态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厚重的红色文化是骆家坝的三张名片。近年来,骆家坝镇整合山水、生态、人文、红色文化等资源,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来抓,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产业繁荣,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5.pic

夏日里的骆家坝古镇鸟语花香,田园故居风光旖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种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使人心旷神怡,让人留连忘返。记者见到,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一个蕴含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密码的小镇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让周边市民追寻历史、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编辑:清瞳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